第35章 劲气的运用(3 / 5)

加入书签

涉及到陈汉的武官究竟是怎么来的。

前面提到的士兵因为作战英勇,在战场上立了军功,事后被朝廷封了官,这是因功升官的。

像是在太祖时期,国朝初立之时的统一战争,太祖中期对漠北、北方用兵,还有后续朝廷对交趾用兵等等,这是普通士兵做官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第二点是因为资历升迁,太祖时期曾多次颁布“年深升迁“政策,例如太祖十八年,当时的云南驻军在选拔小旗官时优先提拔老兵,之后这项政策一直保留在军队中。

但是这项政策的前提还是因为资历深,那么在军队中资历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人在军中的能力,特别是经历过战争的人。

所以这项政策实际上看的还是个人能力。

除了军功、资历,还有一条普通士兵升为军官的渠道,那就是直接上书奏言。

太祖时期因为国朝初立,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因此太祖开创性的提出,山林隐士、军中奇才等可以直接上书言事。

意思就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直接写信给朝廷,如果朝廷觉得你的这个建议非常不错,那么就有机会授予你官职。

太祖七年,当时杭州卫一名叫做章宪的士兵上书进言,对当时的盐法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事后章宪直接升任为镇抚官,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六品官员。

二十多年后,辽东戍边的一个叫做马名广的戍卒向朝廷呈上了一封“五事疏”

,什么是“五事疏”

呢,《孙子兵法》中所五事指道、天、地、将、法,实际上就是影响战争的因素归纳总结到这五个方面。

马名广对边境防务、军民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但是这篇“五事疏”

因为部分观点偏颇,并未被采纳,但是事后他仍然被提拔为县丞,成为一个正八品的朝廷官员。

这项政策也被延续了下来,也给了普通士兵向天子进言的机会。

但是这里面可能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些犯了罪的士兵通过上书被提拔,那么对士兵的处罚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针对这个问题,后来朝廷宣布,禁止犯法遭到处罚的士兵上书言事。

政策是好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书渠道逐渐被文官集团控制,普通士兵再想通过向朝廷谏言从而获得晋升也就越来越难,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上述三个都是针对普通士兵,也就是从军中晋升,还有一个正式的渠道,却是普通人也能成为军官武将,那就是自武周朝开始的武举制度。

陈汉初期实际上并未在法律上规定武举,前期主要是针对文官的科举。

在国朝创立将近1oo年后,当时朝廷才正式颁布《武举法》,但当时朝廷并未看重武举,特别是此时还遭到了文官的反对。

直到快十四年之后,朝廷才将武举制度化,依照文官科举制度,每三年一考,设乡试、会试两级。

又过了两年,制度更加完善,边境和内地分开考,分卷录取。

到此时,陈汉武举制度已经颇为完善,要说与文官科举相比较,只是少了一个殿试。

武进士在授予官职时,也是按等级的。

武进士第一名,如果自身原本就是百户以上官员,则升两级;第二名之后,如果都是百户之下的官职,则定授副千户。

如果是平民出身,直接考的武举,中进士之后授职多为试巡检,这是从九品;又或者是前文提到过的所镇抚,这是从六品。

“这么看来,武举不就是将门子弟镀金以求快升迁的吗?难怪武举影响力不如文官科举,从根子上就不公平,从根子上就助长了将门家族的壮大以及军中派系的形成。”

听徐政讲了这么多,在听了武进士授予官职时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