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2章 评定细则(4 / 4)
sp; 同样,一位工程师,如果深入车间,解决了关键的操作性难题,他的贡献也应当在评级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要打破的,正是身份和职业的壁垒,要让人才根据其能力和贡献流动起来,让每一个智慧的头脑都能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为了增强说服力,陈朝阳这次引用了先行地区的经验:“同志们,我们的构想并非凭空而来。
据我了解,东北地区50年就在部分大型国营厂矿试行了类似的工人技术等级评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工人积极性高涨,技术革新涌现,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他们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避免走弯路。”
陈朝阳这番情真意切的回应,不仅解答了问题,更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善于倾听、乐于吸纳集体智慧的胸襟。
他看到的,不是自己作为“先知”在布道,而是一场汇聚了众人智慧的头脑风暴,他为之兴奋,为之鼓舞。
这种态度,极大地激发了与会者的参与感,让他们感觉到,这份宏大的蓝图,并非陈朝阳一人之功,而是凝聚了在座所有人,乃至整个汉东有识之士的共同智慧。
这份构想,也因此显得更加厚重,更加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整个讨论过程,陈朝阳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既有原则高度,又有具体方案,对各方提出的技术、资金、公平、行业差异乃至人才体系建设等问题都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回应。
他不仅在回答质疑,更在吸收合理建议,不断丰富着草案的细节。
…………
关于工人技术等级评定的热烈讨论暂告一段落,但会场内的思绪并未停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