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青玉坊的长歌 送别英雄女儿行(1 / 5)

加入书签

晨曦微露,淡金色的光芒如同融化的蜜糖,一点点淌过青玉坊高低错落的屋顶,给这个平日里充满了玉石雕琢声和市井喧闹的小坊市,披上了一层肃穆而温暖的薄纱。

然而,今天的青玉坊,却异乎寻常地安静。

往日里,天刚蒙蒙亮,坊门口的早点铺子就该飘出诱人的面香和油条的滋滋声,各家玉石作坊的伙计们也该扛着工具、哼着小调,开始一天的忙碌了。

但此刻,街道上行人寥寥,只有几家铺子半掩着门,透出里面影影绰绰的人影和压抑的低语。

一种无形的、沉甸甸的情绪,笼罩在青玉坊的上空。

刘大娘早早地就起了床。

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去侍弄院子里那几畦青菜,也没有急着和面准备一家人的早饭。

她坐在昏暗的堂屋里,手里拿着一件半旧的、浆洗得白的粗布棉袄,一针一线,缝补着袖口上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洞。

她的动作很慢,很稳,眼神却有些涣散,仿佛在透过这件棉袄,看着很远的地方。

这棉袄,是她前几天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本想送给林薇。

那个总是带着爽朗笑容、腰杆挺得笔直的姑娘,还有她那些姐妹们,听说要走了。

不是回家探亲,也不是换防休整,而是……要去很远、很危险的地方,去执行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

“娘,该走了,再晚就来不及了。”

门口传来二柱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却又透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重。

二柱今天穿上了他过年才舍得拿出来的那件藏青色的土布褂子,头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悲伤、崇敬和茫然的复杂神情。

他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竹篮,里面放着几个刘大娘连夜蒸好的白面馒头,还冒着一丝丝热气。

刘大娘抬起头,眼圈有些红。

她放下手中的针线,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声音有些沙哑:“唉,这就走,这就走。

让我再看看……看看咱们青玉坊的天。”

她站起身,走到院门口,抬头望了望东边天际那轮刚刚升起的、并不刺眼的红日。

天空很蓝,像一块巨大的、纯净的和田青玉。

可这美丽的天空下,那些年轻的姑娘们,却要去面对血与火的考验。

“走吧,二柱,去晚了,怕是连她们最后一面都见不上了。”

刘大娘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胸腔里那股沉甸甸的悲恸压下去。

母子俩锁好院门,汇入了街道上稀疏的人流。

这些人,大多是青玉坊的乡亲。

有头花白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面色凝重的汉子,还有一些和二柱年纪相仿的少年少女。

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坊外的大路,再往远一点,就是通往县城的官道,官道的,设有一座小小的寨门。

林薇她们,就是从那里来的。

如今,也要从那里走。

队伍越聚越长,从最初的几个人,变成了几十人,上百人。

没有喧哗,没有哭闹,只有压抑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几声低低的叹息。

人们手里或多或少都提着些东西,几个热乎乎的鸡蛋,一捧刚炒好的瓜子,一小袋自家晾晒的咸菜……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却是乡亲们能拿出来的、最真挚的心意。

谁也不知道她们这一去,还能不能回来。

“最后一面”

这四个字,像一把钝刀子,在每个人的心头慢慢割着,疼得人喘不过气。

说起林薇她们这支女子队伍,还要从半年前说起。

那时,北境战事吃紧,大周朝廷兵力捉襟见肘,不仅征调了大量男丁入伍,更史无前例地组建了几支女子辅兵营,负责后方的运输、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