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o章 威震漠西十二(1 / 4)

加入书签

张廪本是清高的读书人,祖上虽曾是勋贵,如今却家道中落,只能靠翰林虚职与变卖族产维持生计。

当他得知杜淳秋介绍的联姻对象是安盛时,第一反应便是拒绝,在他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商人终究是“下九流”

,即便再有钱,也难登大雅之堂,自己虽落魄,却也不愿让女儿嫁给商人,辱没了家族名声。

张廪的妻子却不这么想,她出身江南大族,嫁入张家后一直掌管家中事务,细想之下觉的家境早已捉襟见肘,若再不想办法改善,恐怕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更重要的是,她敏锐地察觉到,近些年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有所松动,不少商人凭借财富与人脉,甚至能与官员、勋贵平起平坐。

得知张廪拒绝联姻,她当即动了怒,当着杜淳秋的面与张廪争执起来:“你以为现在还是从前吗?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你还抱着那点读书人的清高不放!

安先生是京华名流,家底丰厚,又与皇亲有往来,女儿嫁过去难道会受委屈?你要是执意拒绝,以后家里的用度,你自己想办法!”

张廪被妻子说得哑口无言,心中虽仍有不甘,却也明白妻子说的是实情。

无奈之下,他只能私下找到杜淳秋,旁敲侧击地打探安盛的底细,想确认对方是否真如妻子所说那般可靠。

杜淳秋见张廪态度松动,便如实告知:“安盛兄并非普通商人,他因家族变故,早年曾在军中任职,官职还不低,只是后来因厌倦武事才弃武从商,而且他本身也是读书人出身,诗词文章都有涉猎,绝非粗鄙之人。

如今他与谭、周两家皇亲交好,在京师人脉广阔,你女儿嫁过去,不仅能改善家里的处境,日后也能有个依靠。”

张廪听完这番话,心中的顾虑终于消减了大半,他最在意的便是“商人”

身份与“文化素养”

,如今得知安盛有军官背景、读书人出身,还与权贵交好,便觉得这门婚事也并非不可接受。

思索再三,他终于松了口,勉强点头应允:“既然如此,那便按杜兄说的办吧。”

安盛之所以最终应允与张廪女儿的婚事,除了杜淳秋的劝说与家境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他听闻张廪家教甚严,其女儿自小接受传统教育,性情温婉知礼,绝不会像其他勋贵女子那般干涉丈夫的事务。

对安盛而言,这样的妻子既能为他撑起“有家室”

的体面,又不会打扰他内心的平静与对过往的念想,正是他理想中的伴侣模样。

定亲之后,安盛心中难免有几分失落,终究还是与年少时的憧憬擦肩而过,未能真爱。

可这份失落很快便被如释重负取代,仿佛卸下了多年来压在心头的重担,不用再面对亲友的催婚与旁人的议论。

加上此次从京师到营州千里奔波,沿途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心境也愈舒展,对未来的生活多了几分期待。

安盛想着这些,此时书房内的杏仁茶还冒着热气,谭威与安盛相对而坐,随意聊着天。

谭威忽然想起安盛曾提及过英娘,便开口说道:“你此次回京师,顺便给英娘捎些蓝池肉松吧。

这肉松是用当地的羊肉做的,肉质紧实,味道咸香,方便保存,也算是西北的一点特色。”

安盛听到“英娘”

二字,端着茶碗的手微微一顿,心中泛起一丝涟漪,但他很快便平复了心绪,脸上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轻轻点头:“都督有心了,我记下了,回去后定会亲自送到郡主府上。”

随后安盛话锋岔开,说起了返程的安排:“这次回去,我打算顺道巡查一下各地的孙家商铺分店。

此前收到消息,有些分店存在账目混乱、货物积压的问题,还有的店员服务态度不佳,影响了商铺的声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