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贞看见苏瑶袖口的竹叶纹微微颤动,宛如当年在李府密室破解迷局时的模样。
药碾子里的曼陀罗花与九头艾正被细细研磨,淡紫色的粉末与青绿色的草屑相互交融,在月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泽。张思贞将调配好的药末倒入丹炉,忽然想起三日前李公子送来的昆仑雪水,此刻正化作药引,将剧毒与良药调和成济世良方。苏瑶拿起火钳拨弄炭火,跳动的火苗映亮她眼角的皱纹,那里刻着的不只是岁月,更是无数次与死神博弈的印记。
更夫敲过三更的梆子,药庐里的铜壶开始沸腾,蒸腾的药香顺着窗棂飘向沉睡的街巷。张思贞在新制的针灸铜人 “涌泉穴” 处刻下第七道标记,每一道刻痕都记录着一次成功的救治。苏瑶翻看着《青囊经》中被火熏黄的 “尸厥篇”,当年李府医案的批注旁,不知何时多了几行小字 —— 那是张思贞今日新添的心得,墨迹未干,却已带着年轻医者的锋芒。
暮春的月光如霜,洒在药庐门楣的 “杏林春暖” 匾额上。苏瑶的青布斗篷掠过门框时,斗篷边缘的竹叶暗纹与匾额上的金字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流动的医道传承图。她双手捧着《青囊经》,经卷封皮上的虫蛀痕迹在月光下清晰可见,那是五代医家在战火中护经的印记。
“今日,我将它传给你。” 苏瑶的声音里带着庄重,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仪式。她的指尖抚过经卷边缘焦黑的残角 —— 那是靖康之变时先祖护经跳过火墙的见证,“希望你能好好研读,让这些医术秘方继续造福世人。”
张思贞的双手在接过经卷时剧烈颤抖,掌心的老茧擦过经卷泛黄的纸页,发出沙沙的轻响。他闻到纸页间混着的雪水、艾草与曼陀罗的气息,那是无数个日夜钻研的记忆。当指尖触到经中 “医乃仁术” 四字旁的三滴朱砂时,他忽然想起苏瑶说过,那是她师父的师父在瘟疫中为救百姓,刺破手指写下的警示。
“师父,您放心。” 张思贞的声音坚定如铁,月光照亮他眼中的星辰,“弟子定不负所托。” 他想起后山 “九死还魂穴” 旁的野百合,想起李府密室里的曼陀罗残片,想起无数次在烛火下临摹的针灸图谱,“穷尽毕生之力,也要让青囊之光普照人间。”
苏瑶望着弟子眼中的火光,忽然想起二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