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瑶停下来,啜了一口茶。思贞急切地问:\"然后呢?\"
\"你师祖在庙里找了一圈,最后在灶台边发现了一捆大葱。\"苏瑶的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葱白辛温,能通阳达表。他立刻剥了三段葱白加入药中,煎成浓汁,一口口喂给那人。\"
思贞低头看药方,那潦草的\"加葱白三段\"几个字突然变得生动起来。她仿佛看见师祖在摇曳的火光下匆匆记下这几个字,生怕忘记了这关键的调整。
\"后来呢?那人活下来了吗?\"思贞问道,声音里满是期待。
苏瑶点头:\"第二天清晨,雪停了。那人醒过来,说自己姓陈,是给县城商号送货的,半路遇上了狼群,马惊了,车翻了,他徒步走了很久才到山神庙...\"
\"所以师祖后来特意在药方上加了这条注释。\"思贞恍然大悟,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小字。
\"正是。\"苏瑶放下茶杯,\"你师祖常说,医者用药如将帅用兵,讲究'因地制宜'。同样一张方子,在不同情况下要做不同调整。这'加葱白三段'不是随意写的,而是在那个特定环境下最恰当的变通。\"
思贞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再次细读药方,这次看得更仔细了。\"师父,为什么'当归'要放在最后?按常规不是应该先写君药吗?\"
苏瑶赞许地看了思贞一眼:\"好问题。你师祖这个方子看似普通,其实暗藏玄机。你看剂量——荆芥三钱,防风五钱,生姜两片...\"
\"防风用量比荆芥大。\"思贞立刻发现。
\"不错。\"苏瑶解释道,\"风寒初起,本应以荆芥为君发散表邪。但这方子针对的是已经深重的风寒,防风辛温发散力更强,还能胜湿止痛,所以为君药。而当归...\"
\"当归补血活血!\"思贞眼睛一亮,\"师祖是用它来调和营卫,防止发散太过伤及阴血!\"
苏瑶满意地笑了:\"正是如此。你师祖用药讲究'留人治病',无论怎么发散表邪,都不忘固护根本。所以他特意把当归放在最后,提醒我们发散之余莫忘补益。\"
思贞突然觉得手中的药方沉甸甸的,这薄薄一张纸上凝聚的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