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3)《日子熬药,人心成丹:一本册子的万里漂流》(5 / 16)
嘴里叼着片刚落的红叶,轻轻放在那页“秋燥方”上。林恩灿摸着红叶边缘的锯齿,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纸页上的字,而是这些带着体温的相遇,像落叶归土,又生根发芽。
过了黄栌林,风里就掺了些雪粒子。孟明远裹紧了棉袄,看着窗外渐渐变白的田野,忽然指着远处的炊烟喊:“先生您看,那村里准有人家熬着热汤呢!”
林恩灿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一间土坯房的烟囱正冒着笔直的烟,门口堆着半人高的柴火,像是在等赶路的人。马车刚停稳,就有个扎围裙的妇人迎出来,手里还端着个冒热气的粗瓷碗:“听动静就知道是远来的客人,快进屋暖和暖和,刚熬的萝卜汤,驱驱寒!”
屋里的土炕烧得滚烫,妇人把汤碗往炕桌中间一放,萝卜的甜混着肉香直往鼻子里钻。林恩灿喝了两口,忽然指着碗里的生姜片笑:“这法子跟《百姓方》里的‘散寒方’对上了——萝卜顺气,生姜驱寒,再加把胡椒,比单喝姜汤更润胃。”
妇人拍着大腿乐:“还是先生懂行!这是我当家的琢磨出来的,他跑大车走南闯北,说这么喝着舒坦,比抓药省钱还管用。”正说着,门外闯进来个裹着虎头帽的娃,手里举着串冻红的山楂,非要塞给林恩灿:“爷爷说,客人要吃甜的才不冷。”
孟明远赶紧掏出本子记:“萝卜生姜胡椒汤,驱寒顺气,北方农妇传。”写完又把山楂串往林恩灿手里塞,“您看,连娃都知道添方子呢。”
雪下大了,妇人非要留他们住下,说炕梢还能挤两个人。夜里听着窗外的雪落声,林恩灿摸着怀里温热的《百姓方》,纸页上的字仿佛都活了过来——每个方子背后,都站着一个笑着递汤的妇人,一个举着山楂的娃,还有无数个把日子过成药方的普通人。
第二天推开门,雪没到了膝盖。妇人的丈夫套上牛车送他们,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声,像在为新添的方子伴奏。孟明远忽然哼起了小调,调子是村里老人教的,词儿却换成了他们一路记的方子,林恩灿听着,忽然觉得这趟路啊,走得比任何修行都实在。
牛车在雪地里行了半日,终于到了官道。告别了送他们的农夫,马车重新上了路。雪光晃眼,林恩灿掀帘时,忽见道旁的枯草堆里,有个蜷缩的身影。
“停车!”他话音未落,人已跳下车。那是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怀里紧紧抱着个破布包,冻得嘴唇发紫,气息微弱。林恩灿摸了摸他的额头,滚烫得吓人。
“是风寒入体,烧得厉害。”林恩灿解开自己的外袍,裹在少年身上,又让孟明远取来姜茶和随身携带的“风寒散”——这是用麻黄、桂枝等药磨成的粉,用热酒冲服最见效。
少年被灌了半杯姜茶,又喂了药粉,脸色渐渐缓过来些,睁着蒙眬的眼问:“我……我的药……”
他怀里的破布包滚落在雪地里,露出里面半包干枯的“防风”。孟明远捡起来,见草根上还沾着泥土:“这是你采的?”
少年点点头,声音发颤:“俺娘咳得厉害,郎中说防风能治……俺去山里采,迷了路……”
林恩灿心头一软,摸了摸他的头:“别怕,你娘的病,我帮你治。”他让车夫调转车头,“先去你家看看。”
少年的家在山坳里,一间破土房,四壁漏风。炕上躺着个妇人,咳嗽声像破锣,见儿子被人送回来,挣扎着想坐起,却动不了身。林恩灿搭脉后,眉头微蹙:“是风寒郁肺,得用麻黄汤加减,但她身子虚,得先补补元气。”
他从药箱里取出怀牛膝和当归,又让少年去院里挖了些“地环”——这是北方常见的野菜,有润肺的功效。“牛膝当归炖鸡汤,地环炒着吃,先把身子补起来,再用药攻。”
可屋里哪有鸡?少年红着眼圈要往外跑,说去山里套野鸡。林恩灿拉住他,从行囊里取出几块干粮:“先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