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耿直 boy 方孝孺(1 / 2)

加入书签

离开京城的那天,天色微明,晨雾还未散尽。

方孝孺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城门外,望着熟悉的京城轮廓,心里五味杂陈。

“孝孺,此去浙东,虽只是知府一职,却也是独当一面的机会,可得打起精神来!”

齐泰快步赶来,手里还提着一个包袱,“这是些路上用的干粮和伤药,你性子急,遇事别冲动,实在解决不了就快马传信回来。”

黄子澄也随后赶到,递过一本册子:“这上面记着浙东几个要紧人物的底细,还有当地的风俗禁忌,你路上好好看看,免得到了地方摸不着头脑。”

他拍了拍方孝孺的肩膀,“浙东百姓苦久了,盼着能有个清官能为他们做主,你可别辜负了这份期望。”

方孝孺接过包袱和册子,郑重地抱在怀里,对着两人深深一揖:“多谢二位兄长费心,孝孺记下了。

此去浙东,定当恪尽职守,不负朝廷,不负百姓。”

齐泰还在絮絮叨叨:“到了任上,先别急着烧三把火,摸清情况再说。

那些乡绅表面和气,背地里都有算计,你得学着绕绕弯子,别一根筋到底……”

黄子澄也跟着补充:“还有府里的属官,有的是本地人,盘根错节,你要甄别清楚,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也别硬顶,慢慢换上来……”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

方孝孺耐心听着,时不时点头应着。

他知道,这些唠叨里满是真切的关心。

“时辰不早了,该动身了。”

方孝孺打断了他们的话,再次拱手,“二位兄长请回吧,后会有期。”

“一路保重!”

齐泰和黄子澄齐声说道,看着方孝孺转身踏上前路。

方孝孺没有回头,脚步坚定。

他知道,浙东的路不好走,但他肩上的担子,是百姓的期盼,容不得退缩。

身后的京城越来越远,前方的浙东,正等着他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方孝孺刚把行囊放在案几上,还没来得及喝口热茶,就见一个穿着青色差服的吏员匆匆进来,手里的帖子捧得老高:“大人,府衙外聚了二十多位乡绅,都递了名帖求见,说是听闻新大人到了,特来恭迎。”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张名帖,上面烫着金纹,写着“浙东盐商王秉仁”

,眉头微微一皱——这人的名字,黄子澄的册子上提过,据说垄断着当地一半的盐引,手段颇不光彩。

再往下翻,大多是些眼熟的名号,要么是占着良田千亩的地主,要么是把持着码头的船商,正是齐泰叮嘱过要留意的“地头蛇”

“知道了。”

方孝孺将名帖摞在一边,语气平淡,“告诉他们,本官刚到任,尚有公务处理,改日再约。”

吏员面露难色:“大人,这些乡绅在本地势力不小,直接拒见……怕是不妥吧?王老爷刚才还说,备了些‘薄礼’,就在府衙外等着呢。”

方孝孺走到窗边,往外瞥了一眼,果然见府衙门口停着几顶华丽的轿子,几个仆役正往门内搬着箱笼,绸缎、玉器的光泽晃眼得很。

他转回身,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拒收一切馈赠”

,递给吏员:“照这个意思传下去,就说本官一介寒士,担不起这份礼。

让他们把东西都抬回去,有事明日到堂上讲。”

吏员接过字条,犹豫着退了出去。

方孝孺看着案上的浙东舆图,指尖点在几个标红的村镇——那里是册子上标注的“民怨最烈处”

他心里清楚,这些乡绅的“恭迎”

,不过是探底的试探。

这浙东的水,比他预想的还要浑。

门外很快传来一阵窸窣的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