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补窟窿可不容易(1 / 2)

加入书签

乡绅们开的粮铺陆续开门,糙米、杂粮摆上货架,价钱虽比平日略高,却也算公道。

百姓们提着布袋排队买粮,队伍从铺门一直蜿蜒到街角,脸上的焦灼淡了些,总算不用再为下锅的米愁。

浙东的粮价渐渐稳了,市集上的叫卖声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连空气里都多了几分烟火气。

方孝孺坐在府衙的偏厅里,面前堆着厚厚一叠卷宗,都是前任留下的旧案。

他随手翻开一本,眉头便拧了起来——田亩账册上的数字与实际丈量结果对不上,差额竟有百亩之多;再翻一本,赈灾款的记录含糊不清,支出去的银钱去向不明,只潦草地写着“用于救济”

他越往后翻,脸色越沉。

有些卷宗的纸页都了黄,墨迹晕染得看不清,显然是被人故意损毁过;还有些关键处贴着“待查”

的标签,一查就是半年,再无下文。

最触目惊心的是一本赈灾名册,上面登记的户数,竟比实际受灾的村落总户数多出近三成,名字多是些陌生的姓氏,显然是凭空捏造的。

“这些蛀虫。”

方孝孺低声骂了一句,将卷宗重重合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原以为浙东的乱只是表面,没料到内里竟烂成这样,难怪百姓怨声载道。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积灰的卷宗上,连尘埃都看得一清二楚。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翻开卷宗,拿起笔在空白处批注——这烂摊子,他必须一点点理清楚哪怕费再多功夫。

知府府衙的议事厅里,气氛沉得像灌了铅。

方孝孺将几本关键卷宗推到桌中央,纸页上的墨迹仿佛还带着霉味:“这些旧案,田亩虚报、赈灾款挪用,桩桩件件都关乎百姓生计。

今日召集各位,就是想讨个章程,怎么把这些积弊清一清。”

底下的属官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先开口。

半晌,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吏叹了口气:“方大人,不是属下们推诿,这些事积了年,牵扯的人太多,有的连当初经手的小吏都换了三茬,查起来如同海底捞针啊。”

“是啊大人,”

旁边的户房主事跟着点头,“就说那本赈灾名册,多出来的户数,背后指不定连着哪个乡绅的关系,动一个就得牵出一串,咱们这小庙怕是容不下这风波。”

更有人小声嘀咕:“短期内想理顺?难喽,怕是得耗个一年半载,还未必能有结果。”

议事厅里的空气越滞重,属官们的眉头拧成疙瘩,语气里满是难色。

方孝孺手指在卷宗上敲了敲,目光扫过众人:“难,就不做了?百姓等着米下锅的时候,可没谁跟他们说‘难’。”

他拿起那本赈灾名册,声音陡然提高几分,“难,才要做。

从今日起,每个人认领一部分旧案,逐户核查,每一笔银钱、每一寸土地,都要对上号。

遇着拦路的,报给我;查不动的,我去查。”

他将名册重重拍在桌上:“别想着拖,拖到最后,苦的是百姓。”

属官们被他这话震了震,面面相觑间,总算有人迟疑着点头:“……那属下就先认领田亩核查这部分。”

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

很快,积灰的卷宗被一一领走,议事厅里的沉闷,总算透出一丝松动的缝隙。

浙江布政使坐在衙署的太师椅上,手里摩挲着方孝孺呈上来的查弊文书,指尖划过“逐户核田、追补赈款”

八个字,眼底闪过一丝赞许。

“这方孝孺,倒是块硬骨头。”

他对身旁的幕僚道,“可惜啊,太硬了容易硌着人。”

幕僚叹了口气:“大人说得是。

浙东的乡绅盘根错节,他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