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为太子铺路(1 / 2)
江南的儒林里头,早有人听说了山东的事。
那些平日里在书院讲学、以卫道自居的老儒们,聚在一处议事,听闻山东官学重杂学而轻经史,儒生们处处碰壁,顿时炸了锅。
“岂有此理!”
苏州府的一位老翰林拍着案几,胡须都抖了起来,“孔孟故里,竟容得下这等离经叛道之事!
新政如此行事,是要把圣贤书都烧了不成?”
旁边的南京国子监博士也愤然道:“更可气的是那陈园!
他自己本是科举出身,也是儒生,如今却推行这等新政,打压同侪,这不是欺师灭祖是什么?”
几日之间,江南各府的文人们便写了不少文章,言辞激烈。
有的说“新政弃圣贤之道,崇匠人之术,乃亡国之兆”
;有的骂陈园“食孔孟之禄,忘孔孟之教,枉为读书人”
;更有甚者,把山东的事与“秦始皇焚书坑儒”
相提并论,说这是“欲绝文脉”
。
这些文章借着书信、抄本,在江南的书院、会馆里流传开来,引得更多读书人愤慨。
有几个有声望的大儒,还联名写了封长信,送往各地儒林,号召大家一同声讨,要“逼朝廷正教化,斥陈园以正纲常”
。
杭州府的一个书院里,学生们围着先生,个个义愤填膺。
“先生,咱们要不要也写文章骂那陈园?”
“山东的同道太可怜了,咱们不能坐视不理!”
先生捻着胡须,脸色凝重:“陈园此举,确是离经叛道。
我辈读书人,当以传承圣道为己任,岂能容他如此胡来?只是……听说山东百姓日子确是好过了,这……”
话虽如此,他终究还是提笔,加入了斥责的行列。
江南的儒林,向来视维护圣道为己任,如今见山东“乱象”
,只当是洪水猛兽,哪里肯罢休?
一时间,斥责新政、痛骂陈园的声浪,在江南地面上翻涌不息,与山东那边的新政气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朝堂之上,翰林院的文臣们闻知山东之事,连日来递上的奏折堆成了小山。
“陛下,山东推行新政,竟重杂学轻经史,将圣贤典籍抛诸脑后,致使儒生无立足之地,此乃动摇国本之举啊!”
一位须皆白的翰林学士出列上奏,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旁边立刻有同僚附和:“臣附议!
自古以来,教化以经史为根基,如今山东却让算术、格物之流登堂入室,排挤儒生,长此以往,人心何向?文脉何存?”
更有年轻些的编修直言:“布政使陈园身为进士出身,本应知晓圣道重要,却如此行事,分明是数典忘祖!
还请陛下严惩,以正学风!”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支持翰林院的官员不在少数,都觉得山东的做法“过了头”
。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轻叩御案,目光扫过阶下群臣,迟迟未言。
殿内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等着圣裁。
片刻后,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威严:“诸位所言‘公平’,是让儒生守着空文度日,还是让百姓能过上实在日子?”
他顿了顿,看向那几位领头上奏的翰林:“山东的粮税多了三成,流民少了一半,这是朕亲眼所见的账本。
倒是诸位,除了奏折上的‘圣贤道理’,谁能给朕拿出让百姓吃饱穿暖的法子?”
几句话问得群臣哑口无言。
翰林院的官员们面面相觑,先前的激昂渐渐变成了窘迫。
朱元璋摆摆手:“此事不必再议。
陈园在山东做得不错,让他继续。
至于儒生,若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