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o章 新政的车轮滚滚向前(1 / 2)
这些儒生在府衙门前吃了瘪,回到住处,越想越窝火。
领头的几个老秀才聚在一处,拍着桌子道:“陈园在山东如此行事,分明是轻视圣贤之道!
咱们在这儿争不过他,总得寻个说理的去处。”
有人眼睛一亮:“我倒想起个人——吏部的王侍郎,早年曾在山东做过学政,与咱们不少人有过交情。
若是托人把这里的事告诉他,让他在朝堂上提一提,或许能让上头管管。”
这话一出,众人都觉得是个法子。
当下便有几个门路广的,连夜写了书信,把官学重杂学轻经史的事添油加醋写了一遍,又说陈园“独断专行,败坏教化”
,托人快马送往京师。
那书信辗转送到王侍郎手上,他本就对新政有些不以为然,见信里说山东儒生受了委屈,顿时动了心思。
次日早朝,待其他事奏完,王侍郎出列奏道:“陛下,臣闻山东推行教育改革,竟重算学、格物等杂学,轻经史子集,致使当地儒生无以为生,颇有怨言。
此举恐不利于圣贤之道传承,还望陛下圣裁。”
旁边几个对新政心存芥蒂的官员也跟着附和:“王侍郎所言极是。
教化乃立国之本,岂能本末倒置?”
“山东乃孔孟故里,如此行事,恐寒了天下读书人之心。”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脸色却没什么变化,只淡淡问道:“诸位说教化重要,那依诸位之见,百姓吃不饱饭,能靠经史填饱肚子吗?”
众官一愣,不知陛下为何有此一问。
朱元璋又道:“山东这几年的收成,诸位可有耳闻?百姓日子好过了,才有余力念书。
官学教些实用学问,让他们能更好地过日子,这难道不是好事?”
他看向王侍郎:“你说儒生无以为生,可据朕所知,山东官学也招经史先生,只是名额少些。
若他们真有本事,何愁没出路?若是只会死读经书,不懂变通,那也怨不得别人。”
一番话下来,朝堂上再无人敢多言。
王侍郎碰了个软钉子,只得躬身退下。
消息传回山东,那些儒生得知京师官员在朝堂上没讨到好,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提不起劲闹事了。
他们这才明白,陈园的做法,原是得了上头默许的。
再想折腾,怕是也无用了。
这些儒生,大半辈子埋在故纸堆里,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地里的庄稼认不全,灶上的烟火碰不得,正是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的模样。
平日里,他们靠着满腹经纶混口饭吃——或在乡绅家做西席,教子弟读经;或替人写书信、作祭文,换些束修;再不济,也能凭着秀才、举人的名头,在地方上混个帮闲差事。
可如今,官学重了杂学,经史的差事少了,乡绅们自身难保,也雇不起那么多先生,往日的门路渐渐断了。
有个姓赵的秀才,家里只有两亩薄田,原指望教书度日,如今没了差事,只能自己下地。
可他连锄头都握不稳,种下去的麦种,要么埋深了不出芽,要么太浅被鸟啄了,一季下来,收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
妻子整日抹泪,说再这样下去,全家都要喝西北风。
还有个老童生,一辈子没中过功名,就靠替人写状子糊口。
新政推行后,官府设了便民房,有吏员帮百姓写文书,他的生意也没了。
如今只能蹲在街角,看着往来的人,盼着有谁能赏口饭吃,那落魄样子,与乞丐也差不离了。
他们这些人,除了背几句经书,再无别的营生本事。
若是连“学问”
这碗饭都端不住,手不能做活,田不会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