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少年英雄雄英年少(1 / 2)

加入书签

朱雄英已出落得身形挺拔,眉宇间既有少年人的清朗,又带着几分沉稳。

论武艺,他练过骑射,挽弓能百步穿杨,策马能追奔逐北;论文才,大本堂的先生们都说他过目不忘,讲解经史时能举一反三,连晦涩的《商君书》都能说出个道道来。

朱元璋瞧在眼里,心里头比喝了蜜还甜。

这日早朝刚散,便招手让朱雄英跟上:“走,跟咱去御书房,看看陕西那道赈灾的折子。”

御书房里,朱元璋指着奏折上的墨迹:“你看这灾情,说是颗粒无收,流民过万。

若你是巡抚,该先办哪桩事?”

朱雄英站在案前,目光扫过奏折,朗声道:“孙儿以为,先开仓放粮稳住人心,再调辽东新学培育的耐旱种子,让灾民能在春播时种上作物——只救急不救穷,不是长久法。”

朱元璋挑眉:“哦?那官吏贪墨怎么办?放粮时克扣百姓,你又如何处置?”

“派锦衣卫随行监查,”

朱雄英语气果决,“凡克扣粮款者,立斩不赦!

再让地方士绅联名担保,谁若通同作弊,连坐其家!”

这话里的狠劲,倒有几分朱元璋年轻时的模样。

老皇帝哈哈一笑,拍着他的肩:“有点意思。

但你记着,杀是手段,不是目的。

要让那些官知道,好好办事能得赏,贪赃枉法会掉脑袋,这才是治根的法子。”

说着,他取过朱笔,让朱雄英在旁边看着,亲自批答奏折。

哪里该宽,哪里该严,哪里要调兵,哪里要免税,一一讲给朱雄英听。

朱雄英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偶尔插一两句,竟也说到了点子上。

午后,朱元璋又带他去武场。

见朱雄英骑在马上,挽弓射中远处靶心,老皇帝捋着胡须道:“箭术尚可,只是杀气不足。

往后带你去军营瞧瞧,真刀真枪的阵仗,比靶场有用。”

朱雄英翻身下马,躬身道:“孙儿愿往。”

回宫的路上,朱元璋拉着他的手,像寻常祖孙那般闲话:“你舅舅在辽东搞的那些新学,你觉得如何?”

“能让百姓吃饱,让士卒有甲,便是好的。”

朱雄英答道,“只是儒生那边,还需慢慢疏导,硬压怕是会生乱。”

朱元璋听了,越满意。

这孩子不仅有勇有谋,还懂得刚柔相济的道理。

他停下脚步,望着宫墙外的天色:“咱朱家的天下,将来要交到你手里。

从今日起,每日卯时来御书房,咱教你怎么当这个家。”

朱雄英抬头,对上朱元璋期许的目光,重重应了声:“孙儿遵旨。”

夕阳把祖孙俩的影子拉得很长,一个苍劲,一个挺拔,在宫道上慢慢走着。

御书房的灯,往后每日都亮得格外早,里头时常传出一老一小讨论政务的声音,那声音里,藏着大明未来的光景。

内阁制度一立,朝廷的章法顿时清爽了许多。

每日奏折先经内阁票拟,挑出要紧的呈上来,无关痛痒的便由阁臣们按例处置,朱元璋和朱标肩头的担子轻了大半。

朱元璋在御书房里,再不用从早到晚埋在奏折堆里,偶尔还能挪出时辰,去御花园里晒晒太阳,或是跟朱雄英讲讲当年打仗的旧事。

那日见内阁递上的赈灾章程写得周详,连如何核查灾情、如何调运粮草都标得清清楚楚,他捻着胡须笑道:“这帮阁臣,倒也还算能用。”

朱标更是松快。

往日他光是批答各地文书,就常常忙到深夜,如今有了内阁分担,傍晚便能从东宫出来,带着几个内侍去西苑的校场。

他本就喜好骑射,只是先前被政务缠得没机会,如今得了空,便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