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转换思路以退为进(1 / 2)
江南的一些士卒瞧着辽东、山东新政办得有声有色,辽国公常孤雏功劳卓着,更兼是皇长孙朱雄英的亲舅舅,权势日盛。
再看朱允炆,若想与朱雄英争那储位,眼下实在难有胜算。
几人私下凑在一处商议,觉得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便寻了个机会,悄悄递话给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夫人,如今局势分明,二皇孙在京中与皇长孙相较,难占上风。
依我等浅见,不如设法让朱允炆先去江南就藩,那里是鱼米之乡,民心安稳,正好积蓄力量。
日后若有机会,再图大事不迟。”
吕氏听了这话,心中一动。
她何尝不知儿子处境,只是苦无对策。
江南富庶,且向来是文臣聚集之地,若朱允炆能在那里站稳脚跟,招揽些人手,确是条路子。
只是此事关乎重大,她不敢贸然行事,只嘱咐来人:“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轻举妄动。
你们且先稳住,容我再做打算。”
那些士卒得了回话,便不再多言,只在暗中留意动向,盼着吕氏能寻到合适的时机,为朱允炆谋得江南藩地,也好为日后铺就根基。
江南的风,看似平静,却也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暗流。
暮色漫进东宫偏殿时,吕氏正坐在窗边翻着一本《女诫》,见朱允炆从大本堂回来,便放下书卷,招手让他近前。
“今日先生教了什么?”
她看着儿子身上的儒衫沾了些墨渍,伸手替他拂了拂,语气比往日温和几分。
朱允炆垂手站着,恭顺地答:“回母亲,先生讲了《论语》里‘为政以德’的章节,还让我们临摹了《九成宫》。”
吕氏点点头,指尖划过他袖口的褶皱:“你性子温和,向来听话,这是好的。
只是眼下……有些事,需得想明白。”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窗外那棵老槐树上,树叶被晚风扫得沙沙响,“关于皇太孙那个位置,你暂且别放在心上了。”
朱允炆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茫然,却没多问,只轻声道:“母亲说的是。”
“你能听进去就好。”
吕氏松了口气,握住他的手,掌心温凉,“如今你大哥势头正盛,朝堂上多是向着他的人。
咱们此刻硬碰硬,讨不到好,反倒容易惹祸。”
她看着儿子清秀的眉眼,想起他自小体弱,不善争执,若真卷入储位之争,怕是要被啃得连骨头都不剩。
“你且在大本堂安心念书,先生布置的课业要做扎实,见了父皇和大臣们,言行举止更要谨慎。”
“每日卯时去给皇后请安,午时陪太子殿下用膳,这些规矩不能错。”
吕氏一桩桩叮嘱,“不必刻意去争什么,只消让人瞧见你懂事、稳重,就够了。”
朱允炆始终低着头,听完便躬身道:“儿子记下了。
母亲说怎么做,儿子就怎么做。”
他向来如此,从不会违逆吕氏的意思。
幼时学走路摔了跤,吕氏说“男孩子要忍得住疼”
,他便咬着唇不落泪;后来入了大本堂,先生夸他“悟性好”
,吕氏说“不可骄躁”
,他便日日提前半个时辰到堂中温书。
吕氏看着他这副模样,心里又怜又叹。
她知道儿子不是没想法,只是习惯了藏在温顺的壳子里。
可这宫墙之内,温顺有时是护身符,有时也是绊脚石。
“明日起,我让人把《资治通鉴》再搬一套到你书房,晚间多看看前朝的兴衰史,比闷头读经卷有用。”
她补充道,“遇上不懂的,多问问詹事府的老先生,他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会真心教你。”
“是。”
朱允炆应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