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新政好新政难(2 / 2)
在夏天——不合时宜。”
他顿了顿,“让应天、苏州先试试水,选些荒地搞承包,税制也慢慢调,步子稳点,比啥都强。”
殿中安静下来,杨宪虽有不甘,却也明白江南的复杂。
周衡等人松了口气,知道这是最稳妥的法子。
朱元璋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里清楚,新政推广哪有那么容易?
各地水土不同,就像种庄稼,得因地制宜,急不得。
散朝时,杨宪路过周衡身边,哼了一声:“走着瞧!”
周衡却拱了拱手:“杨大人,不是反对新政,是怕步子太急,伤了百姓。”
风雪里,两人的身影渐行渐远,而朝堂上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御书房内,炭火正旺,映得朱元璋的脸膛红。
牛达一身青袍,躬身立于案前,双手捧着一本薄薄的册子——那是辽东新学编纂的《民生算要》。
“牛侍郎,”
朱元璋指了指案上堆积的奏折,“江南官员吵翻了天,都说新政推不得。
你从辽东来,那边搞新学有年了,说说,这新政要怎么推才稳当?”
牛达直起身,声音洪亮:“陛下,臣以为,江南之难,难在‘不均’——士绅有田无税,百姓税重无田。
若只学山东‘一刀切’,确会生乱。
辽东新学里有个‘均利法’,或可一试。”
他翻开册子,指着其中一页:“比如苏州,桑田多,蚕农卖丝得钱,却要交粮税,折算时总被盘剥。
不如让他们以丝代税,官府设‘收丝局’,统一定价,既免了折算之苦,国库也能得实利。”
朱元璋眯眼听着:“那士绅的隐田呢?”
“辽东用‘清丈法’,”
牛达答,“派精算吏带新学学子去丈量,田亩、产量、税银,一笔笔算清,记在‘鱼鳞册’上,谁也藏不住。
但江南士绅盘根错节,不能硬来——可先让他们子弟入新学,学算学、商学,让他们明白,新政不是夺他们的利,是让利流转起来,买卖更活,他们的铺子、田产反而能更值钱。”
“有点意思。”
朱元璋指尖敲着案几,“你说的‘流转’,是让百姓手里的钱能活起来?”
“正是!”
牛达眼睛亮,“辽东商户用‘票据’,百姓卖粮得票,凭票去换布、换盐,不用扛着粮食跑几十里路。
江南商路密,若设‘通兑局’,票据能跨省使用,百姓方便了,交易多了,税自然多。
这就像水流,堵着会涝,疏通了才能灌溉良田。”
朱元璋拿起册子,翻到“供需图”
,图上用红蓝线标着粮价涨跌与税银多少的关系。
他笑了:“你们这些新学的法子,倒比老儒们的‘仁义道德’实在。
就依你说的,先在苏州设‘收丝局’和‘通兑局’,让牛侍郎去盯着——出了岔子,唯你是问。”
牛达躬身领命,袖口沾着的辽东雪沫还未化尽,却已映出几分江南的暖意。
御书房的炭火噼啪作响,仿佛在应和着一场即将搅动江南的新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