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新政好新政难(1 / 2)
年底的山东,寒风里都裹着几分暖意。
新政推行已有两年,济南府的街巷比往日热闹了三成,往来的马车装着新收的粮食、布匹,车把式们甩着响鞭,嘴里哼着新编的小调,满是快活的光景。
这都是托了土地改革的福。
效仿辽东搞的土地承包,把官府手里的荒地按人头分给农户,谁种得好,收成多,自家留的就多。
章丘县的农户李老实,去年承包了五亩水田,学着辽东来的农师种杂交水稻,秋收时打了三十多石粮,除了交上去的税,剩下的够全家吃两年,还换了头黄牛。
他如今见人就说:“这承包制,真是把力气用在了实处!”
税制也改得明白。
以前交税,又是粮又是布,折算起来总吃亏。
如今统一折成现银,每亩地按收成定税,多收多交,少收少交,账目清清爽爽。
兖州府的税吏老王说:“往年收税,光核对折算就忙得脚不沾地,还总有人吵吵不公。
如今简单,农户自己算得明明白白,咱只管登记入库,省心多了!”
教育改革也见了效。
官学里不光教经史,还开了算学、农课,小孩子们上午背“人之初”
,下午就去学丈量土地、记账目。
有户商家的小子,在学堂里学了新算术,帮家里算进货账,分毫不差,掌柜的逢人就夸:“这新学,真能教出吃饭的本事!”
最让人欢喜的是那杂交水稻。
从辽东引来的种子,在山东水土里长得格外精神,稻穗沉甸甸的,一亩地能比旧稻多收两成。
秋后晒谷场上,金灿灿的稻子堆成小山,妇人们扬着木锨,孩子们在谷堆旁打滚,笑声能传到二里地外。
府衙的账房里,新收的税银堆在柜上,闪着白花花的光。
主簿核完最后一笔账,笑着对陈园道:“大人,今年的税比前年多了三成还多!
光济南府,就够朝廷拨给北边军饷的一半了!”
陈园站在窗前,看着街上挑着年货的百姓,脸上露出笑意。
这两年的辛苦没白费,土地动了起来,百姓有了奔头,朝廷的库房也鼓了,这才是新政该有的样子。
寒风卷着雪沫子飘下来,落在窗棂上,他却觉得心里头,比任何时候都暖和。
早朝的气氛像染了霜,杨宪捧着山东税收册子站在殿中,声音朗朗:“山东推行新政不过两年,税银翻倍,百姓安乐,足见此法可行!
臣恳请陛下将土地承包、税制改革推广至全国,不出三年,国库必能充盈!”
话音刚落,江南御史周衡便出列反驳:“杨大人此言差矣!
山东地广人稀,多是荒地,承包制自然见效。
可江南不同,田亩早就分定,一户人家守着亩地过活,若搞承包,富户定会趁机兼并土地,到时候流民四起,岂非得不偿失?”
“周御史过虑了!”
杨宪立刻回应,“新政有明文规定,禁止兼并,官府会盯着呢!”
“盯着?”
另一位江南官员冷笑,“江南文风鼎盛,士绅居多,多少官员的田产都在那里。
您让他们自己盯着自己?去年苏州府查出来的隐田,还不是士绅勾结官员弄出来的?真要推广,怕是没等国库充盈,江南先乱了!”
户部尚书也皱着眉:“江南税制复杂,有稻田、桑田、鱼塘,折算起来千差万别。
山东是一刀切的现银税,到了江南,桑农交不出银钱,难道让他们拆了蚕室?百姓没了活路,可不是闹着玩的!”
杨宪还要争辩,朱元璋却抬手止住了他,目光扫过群臣:“江南是赋税重地,也是是非之地。
山东的法子好,但硬套到江南,就像把棉袄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