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江南改税皇储之争(2 / 2)
/p>
就像辽东种新粮,头年难,次年便见收。
江南改税,今日难,明日百姓得了实惠,自会明白。”
朱允炆还想再说,却见朱雄英拿起案上的算筹,一笔笔算着江南近年的税银亏空与流民数字,数字摆在眼前,倒让他一时语塞。
大本堂的烛火映着两个年轻身影,一个守着旧理,一个望着前路,倒像朝堂争论的缩影。
暮色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朱允炆坐在东宫的石阶上,手里捏着一枚冰凉的玉佩,那是母妃吕氏昨天塞给他的,说“带着它,能帮你镇住心神”
。
可他的心,像被风吹乱的湖面,怎么也静不下来。
方才在大本堂,他亲眼看着朱雄英条理清晰地分析江南税改的利弊,引经据典,连几位老翰林都频频点头。
朱雄英不过比自己大本堂几岁,可说起话来掷地有声,眼神里的笃定和从容,是自己从未有过的。
论武艺,朱雄英随徐达将军学过骑射,上次围猎,一箭射中了百米外的野兔;论文才,他在国子监的策论被先生当作范文传阅。
“我到底比他差在哪里?”
朱允炆低声问自己,声音轻得像叹息。
他不是不想争,只是每次看到朱雄英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就觉得自己像个笑话。
母妃总说“你也是皇孙,这位置也可以是你的”
,可“该是”
和“能是”
,根本是两回事。
“殿下,夜深了,该回房了。”
内侍轻声提醒。
朱允炆站起身,慢慢往回走。
他不知道,自己该顺着母妃的意思硬着头皮争下去,还是承认自己不如人,安安分分地做个闲散王爷。
这迷茫像一团雾,把他裹得紧紧的,看不清前路。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指尖叩着案几,目光扫过阶下的翰林院学士,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翰林院不能再抱着旧本子啃了。”
他见过辽东新学培育出的学子,那些人不仅通经史,更懂算学、晓农桑,能拿着图纸算粮草调度,能蹲在田埂上教百姓改良稻种。
比起只会引经据典的老翰林,这些人身上有股子“能用”
的鲜活气。
“传朕旨意,”
朱元璋顿了顿,语气更沉,“翰林院添设‘新学馆’,从辽东、江南选些新学出身的俊秀来,给他们编修的职衔。
别管他们是不是科举出身,只要能拿出真本事——会算河工账目的,懂农具改良的,说得清南北气候差别的,都给朕拉进来。”
说到大本堂,他看向太子朱标:“你那大本堂,往后不光要讲《论语》《孟子》,也得加些新学的册子。
让皇孙们看看,算学能算出亩产多少,格物能格出农具怎么省力。
光知道‘仁义礼智’不够,得知道这‘仁义’怎么落到实处——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这才是最大的‘仁’。”
朱标躬身应下,心里却明白,父皇这是要让新学和旧学在朝堂上扎下双根。
那些捧着儒家经典的老臣怕是要闹些时日,但他望着父皇眼里的光,那是见过新学实效后才有的笃定,便知这事断无转圜。
几日后,翰林院的匾额旁多了块“新学馆”
的木牌,大本堂的书架上也添了《农政新说》《算学精要》。
新学出身的学士们带着一身泥土气走进殿堂,与皓穷经的老翰林擦肩而过时,空气里似有新旧两股风在较劲,却都朝着朱元璋想要的“实用”
奔去——毕竟,于他而言,能让江山稳当的,便是好学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