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佛门清净地不度无银者(1 / 3)
牛达攥着拳头往回走,石板路被踩得咚咚响。
进了屋,见刘伯温和杨宪正对着账册琢磨,他把帽子往桌上一摔:“别看了!
那些人把田产挂进寺庙,明着是捐功德,实则是躲税!
和尚们得了好处,闭眼装糊涂,咱们拿着规矩去查,他们倒拿‘佛门清净地’堵嘴,真是气人!”
刘伯温指尖点在“寺庙免税”
那条律例上,眉头紧锁:“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他们钻了空子,咱们就得想法子把窟窿堵上。”
杨宪在旁冷笑:“堵?我看直接掀了他们的底!
派人盯着那些‘寺产’,看看实际是谁在收租。
只要抓着他们私吞租子的证据,管他什么佛门清净,一并交刑部问罪!”
牛达眼睛一亮:“对!
就这么办!
我这就带人去盯梢,不信抓不到他们的把柄!”
刘伯温执起狼毫,在奏疏上落下最后一笔,墨迹未干便命人快马送往应天府。
奏疏里写道:“近年江南士绅借建寺立庙之名,将田产寄于佛门,偷逃赋税者日众。
彼辈以‘供养三宝’为幌子,实则兼并土地、隐匿资产,既损国库收入,又乱地方规制。
更有甚者,寺庙借‘清净之地’庇护不法,渐成藏污纳垢之所。
臣请陛下严令核查寺产,凡以诡诈手段寄田于寺者,追缴欠税,严惩不贷,以正纲纪。”
递折子时,他望着天边流云,沉声对属下道:“佛门本是清净地,岂能沦为钻营者的工具?这层窗户纸,该捅破了。”
朱元璋捏着那份奏疏,指节因用力而白,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朱标:“标儿,你看刘伯温这折子,说得在理么?”
朱标接过奏疏,逐字细看,眉头渐渐蹙起。
他放下折子,躬身道:“父皇,儿臣以为,刘伯温所言非虚。
近年确有不少士绅,将田产假托寺庙之名,逃避赋税。
那些寺庙借着‘佛产免税’的由头,收纳私田,有的甚至勾结地方官,把公田也圈进寺产,百姓敢怒不敢言。”
“哦?”
朱元璋眉峰一挑,“你也觉得该动?”
“儿臣以为,当整治。”
朱标语气恳切,“佛门清净,本应劝人向善,而非成为牟利的幌子。
若任由他们借寺产之名兼并土地,一来国库受损,二来百姓田亩被占,久必生乱。
只是……”
他顿了顿,“整治需有度。
真正潜心修行的寺庙,当予以保护;但那些与士绅勾结、藏污纳垢者,必须严查,追缴田产,还利于民。”
朱元璋沉默片刻,指尖在案上轻叩:“你说得在理。
既要保佛门清誉,又要断了那些人的歪心思。
传旨下去,命刘伯温牵头,会同户部、刑部,清查天下寺产。
凡假托寺名的私田,一律归公;真寺产亦需登记造册,标者削减,按律纳税。”
朱标躬身应下:“儿臣遵旨。”
朱元璋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清楚,这整治之路定有阻力,但太子的话点醒了他——治国不仅要惩恶,更要护善。
而那些借着信仰谋私利的人,本就不配得到宽恕。
朝会的钟鼓声刚落,户部尚书就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
寺庙田产向来有免税之例,若贸然清查,恐伤佛门清誉,也易引信徒不满啊!”
话音刚落,礼部侍郎立刻附和:“尚书大人所言极是。
自前朝起,便有‘寺产不税’的惯例,如今打破规矩,怕是会动摇民心。
再说,那些田产多是善男信女捐赠,强行清查,岂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