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没有开创性,还不如研究数学!(3 / 4)
nbsp; 到时候,就会很尴尬。
不过朱炳坤却信心十足,他们可是真正制造出了高质量多层锡烯薄膜,还明确检测到了‘拓扑边缘态’,研究成果已经超出预期。
哪怕经费全部耗光,研究成果已经完全能交代了,还可以借此再继续申请新的项目。
现在要进行大规模实验,也非常有信心。
其他团队制备出如此高质量的锡烯,研究就可以告一段落,因为他们靠的是经验、靠的是运气,通过一次次不断的实验,来制备出质量更高的锡烯。
这也是大部分材料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技术都是如此。
底层理论是有的,但并不完善,不能给材料制造过程带来明确的指导,只能给一个模糊的方向。
他们的研究就不一样了!
张明浩找出了六组衬底和锡烯特性的关联,再加上陈帅的一组,也就是七组。
通过这一次实验,他们可以确定七种关联变动和锡烯生长具有直接相关性。
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规模实验,就肯定会有进展。
其他人的想法也类似。
每个研究员对于大规模实验都充满了信心,工作热情都变高了。
大规模实验最开始还是衬底设计,但因为已经有了数值变动的框架,设计也就变成了工作分配。
每个研究员负责不同数值区域变动的身体和相关的实验工作。
在研究员开了会以后,他们又把工作分配给下面的博士生,博士生们也跟着忙碌起来。
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被调动起来。
有的人去忙着制造新的衬底;有的是直接性进行锡烯生长实验;还有的一直在检测室做检测。
陈帅以及手下博士生,再包括张明浩,负责的是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大规模实验,也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数据。
当数据多了起来,数据分析就容易得出结论,七组与锡烯特性相关的衬底性质,不断被调整到适合的数值。
衬底性质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也被分析出来。
分析结论再反馈到实验中,实验所制造的锡烯的质量也明显变的更高了。
在忙碌中,很快过去十天。
张明浩一直在做数据分析工作,持续性的数据分析工作也让他对于实验数据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