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池野:池总我不记仇(4 / 5)

加入书签

轻点了点头,然后抱起琴,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手指发麻。

    演出前一个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将“声屿计划”纳入全球青少年心理韧性建设项目。条件只有一个:公开所有神经映射数据用于学术研究。

    池野拒绝了。

    “这些数据不是实验材料,”他对项目负责人说,“它们是一个个孩子的秘密、噩梦、挣扎与微光。我可以分享方法论,但不能交出他们的灵魂。”

    对方沉默良久,最终妥协:允许建立“去身份化情感数据库”,所有信息脱敏处理,仅用于训练AI识别非语言情绪表达模型。作为交换,基金会将资助一百名边缘青少年免费参与“声屿”课程。

    签约仪式当天,扎赫拉代表学员发言。她站在台上,不再怯懦,而是挺直脊背,用手语一字一句地说:

    >“我不是数据,我是声音。我不需要被‘分析’,我只需要被‘听见’。”

    台下掌声雷动。

    而此时,远在阿富汗难民营的另一名男孩??十二岁的阿里,正借着太阳能收音机收听这场发布会的直播。他曾因爆炸失去双耳听力,从此封闭自我,整日蜷缩在帐篷角落。但当扎赫拉的手语透过翻译被念出时,他忽然抬起头,拿起一支炭笔,在墙上写下三个字:**我也要。**

    三个月后,阿里成为第十三位跨国学员。技术人员为他定制了一套震动感知装置,能将音乐转化为不同频率的体感脉冲。他第一次“听”到鼓声时,整个人剧烈颤抖,随后嚎啕大哭??那是他三年来第一次对外界产生反应。

    他在“安放工坊”的留言卡上写道:

    >“原来心跳也能打架鼓。”

    春天再度降临云南山林。新一批孩子陆续入学,校园里多了几张陌生的脸孔,也多了更多未曾听过的声音。

    某个雨后的黄昏,池野路过操场,看见一群孩子围坐在泥地上,正用树叶、石子、断枝拼凑出一幅巨大的“乐谱”。他们管这叫“大地协奏曲”,每个人负责一段“乐器”:踩水坑的是打击乐,摇竹子的是风铃,吹蒲公英的是气声部。

    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拉他:“池老师,你是我们的‘雷声指挥家’!”

    他笑着点头,抬起双手,模仿云层滚动的姿态。孩子们立刻配合,发出低沉的“轰隆”声,随后暴雨倾盆般响起??那是他们用塑料桶、铁皮盖和手掌拍打积水制造的交响。

    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那一刻,池野忽然明白,林昭说得对。他不是在创造什么伟大的事业,他只是让更多人相信:哪怕一句话都说不出,你也值得被倾听;哪怕全世界都沉默,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歌。

    几天后,他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一本尘封的日记,是十年前刚创办“声屿”时写的。最后一页潦草地记着一句话: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写了,请替我继续听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