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池野:池总我不记仇(3 / 5)
相信有人愿意陪他一起难受到天亮。”
沈教授怔住。
接着,梅朵举起吉他??那把用烧焦木头制成的乐器??轻轻拨响一个和弦。她说:“我爸爸去世那天,我没哭。但我现在每天弹这把琴,都觉得他在听。这不是治愈,这是继续活着的方式。”
会议室鸦雀无声。
当晚,沈教授独自去了“梦的房子”,要求体验一次模拟共情程序。系统以他三十年前参与救援的一个遇难小女孩的记忆为基础,生成了一场短暂的沉浸式梦境。他出来时,鬓角尽湿,手中紧握着一枚早已丢失的铜铃铛??那是当年他挂在女孩手腕上的遗物。
“我以为我已经放下了。”他喃喃道,“原来我只是忘了她也曾是个会笑的孩子。”
三天后,考察报告提交中央。他在附录中写道: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人忘记伤痛,而是教会他们在伤痛中依然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声屿’所做的,不是治疗,是重建尊严。”
消息传开,全国十二所示范校的筹建正式提速。第一批师资培训名单公布,其中包括三位来自战乱地区的国际志愿者,两名听障青年教师,以及一位曾因精神障碍休学三年、如今已成为“安放工坊”助教的高中生。
池野开始频繁出差,奔赴各地选址、授课、协调资源。但他始终坚持一条原则:每所学校必须有一间完全由学生主导的“沉默空间”,不设监控,不作记录,只挂一块牌子??**这里不说‘应该’,只说‘我想’。**
某日深夜,他在昆明机场转机,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标题只有两个字:《回声》。
点开后,是一段极其原始的录音:风声、脚步声、金属碰撞声,夹杂着模糊的孩童话语。背景音里,隐约能辨出一句重复的阿拉伯语:“拉玛,拉玛……”
池野猛地坐直身体。
这不是周晚母亲的歌吗?
他立刻联系陈岚,连夜调用频谱分析系统。结果令人震惊??这段录音录制于加沙地带一处地下避难所,时间是两个月前的一场空袭期间。更不可思议的是,其中一段高频振动波形,竟与周晚某次深度睡眠时产生的脑电波高度吻合。
“她在梦里‘听见’了现实中的歌声?”陈岚难以置信。
“或者,”池野低声说,“是那首歌穿越战火,找到了她。”
他们通过公益网络辗转联系到录音提供者??一名当地记者,在撤离前将设备藏进了墙体夹层。他在回复中写道:
>“那天晚上,有个小女孩躲在角落里,一直在用手语唱歌。她说她梦见了一个会弹乌德琴的中国姐姐。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们录下了她唱的那段旋律。”
池野将这段音频命名为《跨越七千公里的二重奏》,并决定将其纳入下一季巡演曲目。他给周晚看那段视频时,女孩全程静默,最后只是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