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英烈祠(2 / 4)
后忧心忡忡地握紧双手:
"泽儿未来究竟经历何事?为何画面如此杀气凛冽?
"
【匈奴大捷之后,昭文帝重新规划太庙,一半作为袁氏宗祠,一半设为英烈祠,世代供奉有功之臣。
并且,他还为其中功勋卓著者追封谥号!】
最后四字,博主说得格外郑重。
?!
一些人瞳孔骤缩,猜到画中人群在行何事。
难怪场面如此宏大,难怪袁泽身着最隆重的礼服,原来竟是......
【并且袁泽就下令,“英烈祠”,供奉的名单由百姓举荐、官员核查。
只要是为大乾、为百姓立过功的人,不管是士兵还是农夫,都能入祠受供奉。
顾浩画的,就是袁泽宣布这个决定时的场景——画中百姓跪着献花。
是因为他们的父亲、丈夫曾战死沙场,如今终于能有地方受祭拜;
旧朝老臣躬身行礼,是因为他们看清了袁泽“敬英烈、重百姓”的心思,知道这才是治国之道。
而袁泽站在中间,眼神明亮,嘴角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
既没有帝王的傲慢,也没有胜利者的张扬,只有“为百姓谋福祉”的坚定。】
【这里必须说一句,昭文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他没直接拆了太庙,而是“改庙为祠”——既没让旧臣觉得被冒犯。
又给了百姓一个缅怀亲人的地方,还借“英烈祠”的名义,凝聚了民心。
后来有人问袁泽,为什么不直接推倒太庙,他说:“推倒容易,可百姓心里的‘念想’推不倒。
我给他们一个能念想的地方,他们才会认我这个皇帝。”
你看,这就是昭文帝的治国智慧,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靠“懂民心、顺民意”来稳固江山。】
天幕前,天玄帝看着画中儿子的模样,捋着胡须频频点头:“泽儿这孩子,比朕当年懂治国啊!”
长孙皇后则握紧了手帕,眼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袁泽这一步棋,不仅稳住了民心,更给了那些为国奉献的人一个交代。
而诸葛明轻摇羽扇,笑着对袁泽说:“殿下此策,既安了百姓,又制了世家,一箭双雕,真是英明。”
袁泽摸了摸鼻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这都是后来的事,我现在还没想这么远呢。
不过顾浩这画是真不错,把我‘英明神武’的样子画得淋漓尽致,看来未来这润笔费没白给!”
【大乾,当有属于自已的英烈!没有人比那些为大乾安宁、为百姓福祉立下功绩者,更配享后世景仰!】
博主铿锵有力地说完,正式揭晓这幅画的主题:【千年前的昭文帝如此宣告。
太初十二年,他举行盛大祭祀,同日诏告天下,将来还要为他们树立纪念碑。】
【这就是顾浩当时记录的祭祀盛况——《英魂归位图》】
博主心潮澎湃之余,也不禁赞叹:【当年这幅画在博物馆展出时,多少人专程前往瞻仰。
可惜我那时年幼,又路途遥远未能成行。日后定要亲往一睹顾浩这幅巨作风采。】
此刻比起画作本身,画中描绘的事件更让大乾众人心绪起伏。
单是
"英烈祠
"三字,就足以让一些人热血沸腾。
魏征已在奋笔疾书:
"臣魏征谨奏:太子殿下未来此举虽显仁德,然祭祀之礼关乎国体,不可不慎......
"
陈嘉庚望着画作点头:
"表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