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英烈祠(3 / 4)
功臣,激励后人,此乃明君之举。
"
秦山挠着头:
"英烈祠?那俺是不是也能混个位置?
"
博主尚未意识到自已透露了何等重要的信息,继续切换至下一幅画。
即便看到评论区有人要求细说英烈祠,他也直接跳过。
博主:本期是讲画的,不是讲画中事件的,别催了嗷,日后会专章讲解。
【画圣顾浩不仅单人肖像画得出神入化,群像画亦是一绝。】
【欣赏完他的人物画,接下来看看他笔下的天下苍生,以及画中蕴含的深情。】
【
大乾百姓看着画中袁泽端坐帝王銮驾内,行进在都城大道上。
前后皆有禁军开道,队伍蜿蜒不见首尾。道路两旁人山人海,男女老幼个个笑逐颜开。
有人踮脚张望,有人伸长脖颈欲睹天颜。五彩花瓣自高楼飘洒,与漫天彩带交相辉映。
画面虽无声,但天幕前的观众仿佛能听见画中人的欢呼。
在那震天的喧闹中,人们好奇他们的君主容貌如何,眼中满含向往与崇敬——既有对皇帝的敬畏,又有发自内心的爱戴。
那是受袁泽庇护的黎民百姓。
顾浩的取景角度亦颇为精妙,他仿佛置身某座二层小楼,将街景尽收眼底。
他不仅看到百姓对皇帝的拥戴,还抓拍到了在漫天欢呼声中。
行进的车队里,八匹骏马拉着的銮驾帘幕被风掀起,露出皇帝俊朗的侧颜。
他似乎在微微含笑。
于是这一幕被顾浩永恒定格在画中,画中人的繁华盛世也完美留存于这卷画纸,历经千年而不朽。
那是那段历史里真实存在过的人们,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皇帝,存在过的证明。】
不知何故,集市上有人望着这幅画,忽觉眼眶发热,仿佛......欲泣。
这着实奇怪。但当此人低头欲掩饰时,发现周遭与自已有同感者竟不在少数。
他们不明这种奇异感从何而来,只是......心中莫名酸涩,太奇怪了。
【有人说,这幅画画的是爱戴,是百姓对昭文帝的爱戴。】
【他们,信任且敬仰着自已的君王。】
说这话时,博主觉得心口也在发烫。他明白,那是激动,是热血沸腾的感觉。
【如果说描绘昭文帝袁泽的画像,展现的是顾浩对“个体美”与“知遇之恩”的极致推崇。
那么他的另一类鸿篇巨制,则将他的人文关怀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那便是他笔下的《万民图》与《耕织繁盛图》。】
【这些画作不再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而是将视角彻底下沉,聚焦于寻常巷陌、阡陌纵横之间的普通百姓。
在《万民图》中,顾浩以近乎纪录片般的笔触,描绘了都城汴梁的市井百态:茶肆里说书人眉飞色舞,引来满堂喝彩;
街边小贩吆喝叫卖,引来妇孺驻足;桥上仕女凭栏远眺,桥下舟船穿梭如织;
更有那杂耍艺人赤膊上阵,引得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叫好声仿佛能穿透纸背,直抵耳畔。】
【这幅长卷人物数以千计,神态各异,活灵活现。
你能看到挑夫额角的汗珠,能看到孩童手中舔着的糖人,能看到书生与商贾讨价还价时的精明。
也能看到老翁坐在夕阳下打盹的安详。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顾浩不仅画出了“人”,更画出了“人间烟火”。】
【而《耕织繁盛图》则是对“天下之本”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