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三别三吏(3 / 3)

加入书签

原本有百余户人家,如今因战乱四散逃亡。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活着的人杳无音信,死去的人化为尘土。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我因军队溃败逃回,试图寻找故乡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走了许久只见空巷,连日光都显得惨淡凄凉。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只有野狐对我竖起毛发,凶狠地对我嚎叫,把我当作是外来闯入者。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四周邻居还剩什么?仅存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鸟儿尚知留恋旧枝,我虽贫穷也要暂居于此。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春日里独自扛锄耕作,傍晚仍浇灌菜地。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县吏得知我回来,又征召我去练兵,训练作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虽在本州服役,但回头一看,家中已无人可告别。

【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在近处服役尚能苟活,若远行终将迷失他乡。

【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家乡已毁灭殆尽,去近去远又有何区别?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永远心痛那久病的母亲,五年前弃尸沟壑,无处安葬。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她生我未能享福,母子一生皆在痛苦中。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人生到了无家可别的境地,还算什么百姓?乱世之中,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垂老别》则写的是一位老人的自述:“四方战乱未平,我虽年老仍不得安宁。子孙都已战死,我独活还有什么意义?扔掉拐杖毅然从军,同行者无不心酸。庆幸牙齿尚在,可悲骨髓已枯,年老多病。既已披上铠甲,便向长官拱手告别。老妻倒在路边痛哭,寒冬里衣衫单薄。明知此番是永别,仍心疼她受冻。我此去必不能生还,却听见她劝我多吃饭。土门关城墙坚固,杏园渡口也难攻破。形势不同于邺城之败,即便死也还能拖延些时日。人生总有聚散,哪管你年轻或衰老。回想年少时意气风发,如今只剩徘徊长叹。天下处处征战,烽火燃遍山野。尸骨堆积草木染腥,鲜血染红山河。哪里还有乐土?我怎敢再徘徊不前?诀别这茅草屋,使我肝肠寸断。”

《新安吏》写的是杜甫和新安一个小吏的对话:里面提到了,官府下达文书,未成年的男子也要征召入伍,孩子们瘦弱矮小,母亲的相送不舍,最后写到了朝廷大军攻打相州,日夜盼望捷报,但没曾想,官军溃败如星散。招募来的新兵就在洛阳附近训练,训练不重,劳役也轻,朝廷是正义之师,会优待士兵,大官们会像父兄一般照顾这些新兵……颇具讽刺感。

《潼关吏》则写的是杜甫看到士兵们在潼关紧急修筑城防,他问潼关守吏修关是要防备叛军吗?守吏让他下马,带他看了防御体系,工事严密,飞鸟都不能过。险要之处,只能通过一辆车,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后嘱咐守卫,千万不要学当年的哥舒翰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