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刘备亲征(求票)(2 / 9)
曹丕猜忌宗室,给了我等各个击破之机。
如今,父皇六十有七,能活多久谁也不敢保证,假使这三年父皇突遇不测,丞相焉知大汉不会因父皇不测而相争内讧?”
刘封据理力争,更是抬出了刘备年迈来反驳。
若有奸臣在此,定会弹劾刘封对刘备不敬不孝。
不过在场之人,虽有政见不合,但都非奸人,也有强者的自尊,不会因为刘封客观的论述而上纲上线的用盘外招。
虽然刘封说得有理,但诸葛亮并不认同,辩道:“燕王与太子兄友弟恭,岂是袁绍、曹操之子能相提并论的?即便陛下这三年真有不测,难道燕王与太子还会相争内讧吗?”
诸葛亮提议走持久战也考虑了刘封刘禅兄友弟恭,即便刘备活不过这三年也不影响大局。
刘封闻言肃容:“孤与太子自是不会相争内讧,可旁人未必。假使某一天,孤的部下觉得孤太冷了,偷偷给孤披上一件龙袍。丞相以为,孤是穿了这龙袍好还是斩了部下好?”
诸葛亮顿时一愣。
穿龙袍就是造反,不穿龙袍就是自毁爪牙,穿和不穿对大汉而言都是极大的损失。
“燕王多虑了。以燕王的治军之术,怎会有部下冒天下之大不韪行此悖逆之事?”诸葛亮虽然在反驳,但语气也逐渐变得不确定。
刘封的军威太重。
大半个天下都是刘封打下来的,刘封的部下对刘封有很强的崇拜和仰慕。
觉得刘封冷并非是身体冷,也可能是觉得刘封受到了冷遇为刘封鸣不平。
倘若天下一统,还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如今曹魏尚存,又怎会错过天赐良机?
刘封凝声道:“孤治的军,孤最清楚。锋矢虽利,但刚而易折。三年的变数太大,一旦真遇变故,即便是孤也未必能妥善处置。
父皇在时,孤尚且能以助父皇一统海内之名,号令众将士奋勇杀敌;父皇若逝,众将之功未必比得上太子身边一近臣,孤又如何号令众将士甘心卖命?
可若趁着父皇在时灭了伪魏,今后太子登基时孤再助太子施恩于有功之将,则君臣和睦,文武可安。”
诸葛亮哑然。
刘封话都说到这一步了,还如何反驳?
能将话挑明的说,也只有刘封敢如此了。
这等于是在直接告诉众人:若刘备在世时,不齐心协力诛灭曹魏;等刘备一死,刘封说不准就被龙袍加身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