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太子赵寿的政治智慧(2 / 5)

加入书签

bsp;   沙特亲王们通过联姻丶分封,将势力渗透到宗教丶商业丶军方等各个领域,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外人难以撼动:

    赵侯的诸子也在多年历练中,与太学出身的文官丶武学培养的将领丶地方士族形成深度绑定一一领兵皇子手下有众多军中将领监军,治民皇子手下有众多官吏,这种基于「共同经历」的联结,远比单纯的君臣关系更牢固。

    当这些皇子散布在九部丶地方要冲时,整个大宋的权力体系便成了赵家皇室的「护城河」,既对外抵御异己势力,也对内巩固赵氏的统治根基。

    另外,赵侯还有很多儿子扎根在大宋最赚钱的行业,像钱庄丶各种金融企业丶各种资源企业丶各种高精尖企业。

    最关键的是,赵候还要将自己的很多儿子分封出去。

    这本质上,就是将家族利益与国家权力深度捆绑,构建起一个以血缘为核心丶向外辐射的权力网络。

    现如今,赵侯的布局基本上已经成形,他的这些儿子已经分散到大宋的各个领域当中,是一股极其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甚至已经强大到不再需要赵侯保护也没有人敢再限制他们的地步。

    身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储君,赵寿很清楚,他的兄弟太多了,势力也太强大了,他们或掌兵权镇边关,或管民政安地方,或控商路掌财脉,他要是敢有废掉自己的这些兄第的念头,他这个储君肯定是做不成的。

    反之,只要他守住储君的本分,以宽和之心团结兄弟,凭嫡长子的正统身份,再加上有他父皇为他铺路,这皇位便能稳稳当当落到他手中。

    所以,他若想坐稳储君之位,包括他将来要想坐稳皇位,就要牢记,「制衡」不如「相融」,「压制」远不及「共治」。

    基于此,他从不争功,每逢兄弟立功,他总是第一时间禀报给他父皇为其请功;朝堂之上,若户部奏请的民生政策出自他兄弟之手,并且确实有益于大宋,他便上奏给予支持,细陈政策益处。即便是面对年纪稍小的兄弟,他也从无储君的架子,尽可能的给他们关照,听他们讲地方治理的见闻,若有疏漏之处,便私下提点,从不当众斥责,更不许东宫属官轻视诸皇子。

    对待兄弟的过错,赵寿也从不疾言厉色。曾有一次,负责箕地钱庄建设的赵策,因急于建立战时经济体系,帮助箕地战后重建,未细查商户资质便放贷,导致一笔巨款难以收回,闯下了不小的祸。赵寿得知后,不仅给赵侯上奏章,为赵策求情,还自己拿钱,帮赵策填补亏空,当然,大头还是赵候出的,谁让这是自己的儿子犯的错误?

    赵寿还不吝啬为自己的兄弟铺路,给他们机会。

    众所周知,赵的女人太多,儿子也太多,他肯定是想都管的,但因为忙,因为实在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肯定会忽略一些存在感太低的儿子,这些皇子有时候就会找上好说话的赵寿,赵寿肯定会给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

    不仅赵候的一众儿子,赵候的一众女婿,也是如此。

    宋朝驸马制度的核心原则是,不得担任中枢决策丶军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