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是你啊!”(3 / 7)

加入书签

; “一旦遇到突发战事,之前轮戍过的人立刻返营,各营兵马就能暴涨。”

    向来细心的张?不由点头,“还是节帅想到的周到。如此一来,耕战兼顾,可保无虞。”

    “那么不值守的人,该怎么安排训练?”

    朱寅道:“除非农忙时期,否则三天一训。”

    众人点头。三天一训,不多不少,却是正好。

    可见节帅考虑的很周到。

    朱寅对古代军事也有了解,又看过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看过努尔哈赤练兵,很有体会。

    不了解古代练兵的人,总是想当然的以为,军事训练应该像后世现在军队那样,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这样就能出精兵了。

    这是个很大的误解,实在想的太简单。

    古代军队训练的核心是大操(军阵)和体能力量,再加耐性训练。需要消耗的能量很大。

    就说训练军阵大操,需要长距离的移动,类似于踢足球。根据旗帜指挥变换,穿着甲胄、拿着兵器不断跑位。

    更别说骑射训练和白刃战训练了。

    训练海战,浆手要高强度的划船增加动力。帆手要不断拉动缆绳,调整巨大的风帆。炮手要不断调整沉重的大炮,搬运炮弹....

    都是重体力活啊。

    在古代的营养条件下,若是每天长时间训练,会把人越练越瘦,气血越练越亏。

    就算碳水容易补充,微量元素也不容易补充。

    除非能做到营养摄入多元化,米面肉食、奶蛋蔬菜供应足够。古代基层怎么可能做到?

    明军最精锐的九镇边军,规定每日口粮平时才一升,战时才一升半。这还是满额,实际上还没有。

    即便不是满额,军粮后勤压力也让明廷难以承受,只能靠商人输粮。

    这就是为何古代精锐要养膘。在古代战场环境下,没有膘的战士,耐力和体力就不行,很容易拖死。

    当然,训练松弛就更不行了。

    所以在古代练兵,需要掌握一个度。

    不过,朱寅还是想打造一支全天候训练、冠绝天下的真正精兵。

    但不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等到他能提供足够的营养条件,再干也不迟。

    起码也要一年后。

    说完了八旗的事情,朱寅又取出之前在船上画好的图纸。

    有风帆战舰造船图纸,有燧发枪设计方案,还有十七世纪最先进的欧洲红衣大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