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进一章 行刺(1 / 4)

加入书签

一时间南楚流言四起。

信插两翼,不胫而走,最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

虽有信使,但前后回来几拨,口径不一。有人说是慕容永在北齐朝会上暴怒杀了崔侍尧,有人说是张九让借着献图的名义靠近行刺杀了慕容永,也有人说崔侍尧发现张九让的阴谋派羌族兵将围住馆驿绞杀了张九让。

各种消息汇聚一时,甚嚣尘上,江南江北齐楚两国流言纷纷,茶馆、酒馆、妓院、药店、菜市、清谈会、五石场,但凡有两人以上的地方,就在讨论此事。有人信这个,有人听那个,甚至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毕竟南北对峙百年,北齐在慕容永手中一跃从野蛮无度的胡人草料场变成典章周全官制完善的中原霸主,任用士人,奖励农耕,建立户籍,发展商贸,尤其是多年来数次引大军南侵,每次都令南朝战战兢兢,其军威之盛,几乎一日之间就能一统天下。就算是这次御驾亲征结果败北逃走,北齐实力依然不敢小觑,除了杨钧之事,南楚朝廷作为胜利方甚至同意了割地赔款以求和平的不公条约,就是因为忌惮慕容永和崔侍尧君臣。

南楚士子若有幸游历大江南北,都忍不住要含泪叩问苍天,莫非那崔某所侍之主,真的是尧舜之才吗?天也,你何其不公,南楚华夏正硕却代代弱君,当今甚至是个傻子,却降下这样的明君给胡人!难道你真要亡我夏氏吗!

他的名声,像威压南楚的一座山,从君臣到百姓,无不闻之惶恐,在坊间,北齐皇帝的名号甚至能止小儿夜啼。正值壮年,似乎要长长久久地威压下去,从来没有人想过他会早早死掉。

他若真能死掉,两岸回到平衡状态,北齐换个皇帝,再度兴兵统一,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南楚瞬间松泛许多,甚至若有强势人物腾空出世,再次北伐也未可知。天下大势,变化逆转就在一人之身。

这样的人物,真的死了吗?他也会死吗?

虽然人人欢呼叫喊着,实际上却几乎没有人敢信。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奇怪的玩笑。

消息最终陆陆续续的传回来,传得越来越真,大家本不信,但说得多了,又渐渐起了疑,莫非真的是真的?

传回来相互矛盾的三种说法,虽有些衍生夸张,实际上每一条都是真的。

·

慕容永就这一次没听崔侍尧的,他让自己稳扎稳打,逐步攻克南楚,还不放心地专门跑来前线叮嘱了一番,但慕容永没听。他自恃雄师,又连战连捷,寿阳城不战而降,再被账下各族大将一怂恿,粮草不继也的确是眼下当务之急,再不起兵,各族自带的粮食枯竭,恐怕要闹事,自己虽压得住,到底不好,他本是要抟合五部,不能临阵自己打起来,给对面软怂蛋南人看笑话。

他没按事前和崔侍尧商量的步骤来,没等着两翼几十万偏师抵达合围,提前起兵强攻,没想到落入敌人陷阱里,一击而溃,一战败北,有生之年第一次那么狼狈地逃走,丢盔卸甲都是好的,险些没把命丢在那,一路被侍卫掩护逃回中原,隐藏身份直抵上京城。

崔侍尧接到战报,又气又急,一边封锁消息进行宵禁,一边派出禁卫军暗中接应,等到实打实见到慕容永,才一颗心落在肚子里,脚下一软,甚至在宫禁门槛上跌了一跤。

崔侍尧不敢说什么,只是自行谢罪,慕容永面对他却又是惭愧又是难堪,他自少英武有雄才,从来顺风顺水,攻城略地统御中原一路顺遂,养成了十分倨傲自尊的性格。就是这些年改革文制有些艰难,但也都由他说了算,从未经历过这样大的挫败。招揽崔侍尧后更是一向以尧舜自居,天天与群臣商议都是要攻克南蛮一统天下,没想到因为自己贪功冒进栽了大跟头,还是被崔侍尧反复叮嘱过之后不听人言栽的。因此十分没脸见崔侍尧,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