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 一、初遇(1 / 5)
按说人出生时,是没有记忆的,但红袖总清晰记得她第一次睁眼时,看到的景象。她看到了郁青色的天空。那时正是深秋,一行鸿雁南飞,寂寥天空下,却有一只孤雁在扑腾着翅膀。
后来她想,自己的命运是不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注定了?
生如鸿雁,踽踽独飞。
她是一个贫穷农家的女孩儿,父亲张老二在城里做木工,为人老实,每个月拿些微薄的银子养家。母亲田氏常年患有眼疾,待红袖五岁时,她的眼睛已完全看不见了。在红袖记忆里,这个藏在城北小巷尽头的家只有父亲做木活儿时的佝偻背影,以及母亲卧在病**偶尔发出的唉声叹气。
这座小城位于江南,临水而建,蛛网般的街巷在河两岸的平原上延伸。画舫沿河南下,舫上雅士吟哦,舞姬翩跹;货船停在码头,衣衫褴褛的水手们锁了铁锚,换上长衫,结伴进城,或倒卖货物,或去青楼买欢。这些生意,滋养着小城的繁荣。
而红袖总觉得,这座城市就像是一块瘤疤,正好长在血管旁,伸出尖牙,咬进肉里,吮吸着血管里的血液。
红袖从小就与众不同。
她继承了母亲年轻时的美貌,幼时便有倾人之姿,粉雕玉砌似的,任谁见了都会在心里赞一声美人胚子。与美貌并存的,还有她的聪慧。家里穷,不能供她上学堂,但一次路过私塾时,她听到先生在诵《春江花月夜》,不由驻足。先生瞧见窗棂下有一袭漆黑的头发,凑近一瞧,见是个女童,顿时瞪圆了眼睛,喝骂道:“你偷听什么!快走!女娃娃不能读书,听也听不懂。”
红袖吓了一跳,向后退几步。但她未离开,乌黑的眼珠也瞪大了,毫不胆怯地与先生对视。先生更生气了,胡子都吹得飘起来,正要训斥,红袖却突然张嘴,大声念诵。她念的是一整首《春江花月夜》。
先生大感惊奇,耐心听完,发现她竟一字未错,问道:“你之前学过的吧。”
“我家里没有书,没人给我说过。”这个七岁的女童说,“但这些字连在一起念,很舒服。”
先生长叹,道:“如果你不是女儿身就好了。”说完便关上窗子,把红袖留在了秋天的冷风中。
回家后,红袖央求张老二让她进私塾,张老二以两个耳光作为回应。自那天起,红袖不吃不喝,每日抽泣。最后是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从**下来,颤巍巍跪在张老二身前,张老二才颓然地叹了口气。
但张老二着实贫穷,只得到私塾先生家,低声下气地说好话,还给先生做了一套木柜。先生这才答应可以教红袖,但她不能进学堂,只能在窗外听和看。
于是,在别的女孩儿玩耍嬉闹时,红袖却在私塾外。她踮着脚,凑着脸,眼睛使劲睁大。寒冬和酷暑,她的身影都没有消失。有时大雪纷飞,她又听得入迷,待放学时,她身上落了厚厚一层雪,整个成了雪人。她需要特别用力,才能抖落积雪,哆嗦着回家。先生好几次从她身边路过,看到她艰难地拍掉脸上的雪,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冷着脸离开。
然而,美貌、聪慧和勤奋都不是红袖最奇怪的地方——让人最不解的,是她的悲伤。
她像是从小就沾染了这江南水乡的潮湿,眼眸中总有莹莹雾气,似乎下一刻便要哭泣出来,看着就让人感觉到她的悲伤。其实红袖只是天生容易湿眼,倒不怎么悲春伤秋,但别人这么认为,这么期盼,她便不悲伤也悲伤起来了。
如果生在大户人家,这种悲伤会让她赢得诸如“我见犹怜”“梨花带雨”等溢美之词。但不幸的是,红袖只是城北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
张老二希望红袖能够平庸一些,就像是隔壁赵屠夫家里的女儿翠花,养得胖乎乎,大大咧咧,逢人就笑。这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