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姑苏韵(2 / 2)

加入书签

帆布背包上挂着的相机链叮当作响。

看到画纸上的场景,她立刻停下脚步,从背包里掏出相机,装上长焦镜头:“这晨雾太绝了!我要拍一组‘雾中姑苏’的照片,和江源的画配成系列,以后放进纪录片的片头,开头用照片展示实景,再慢慢过渡到画里的意境,肯定特别有感染力。”

她蹲在青石板上,调整着相机参数,镜头对准腊梅芽,连露珠滚落的瞬间都想捕捉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江源和林晓雨成了苏州老城区的“常客”,足迹遍布平江路、山塘街、文庙巷,还有那些藏在深巷里的手工作坊。

他们会在清晨五点就起床,赶在游客还没来之前去平江路的河边写生。

江源坐在石桥上,看着乌篷船划过水面,把船桨激起的涟漪用淡墨画进画纸,连水面上漂浮的落叶都不放过。

林晓雨则站在河边的柳树下,用相机拍晨雾散开的过程,从浓到淡,每十分钟拍一张,最后做成延时视频,记录下江南清晨的变化。

午后的缂丝坊里,阳光透过天窗洒在织机上,沈师傅手中的梭子来回穿梭,金线在光线下泛着细碎的光。

江源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速写本,仔细观察着沈师傅的动作,手腕转动的角度、手指捏梭子的力度、脚踩踏板的节奏,都被他用线条一一记录下来。

“沈师傅,您织经线时,这根线要拉多紧啊?”他时不时提问,沈师傅便停下手中的活,耐心解释:“经线要‘紧而不绷’,拉太紧要断,太松织出来的缂丝不平整,就像你们画画,线条要有力气,却不能太硬。”

林晓雨则把相机架在织机旁,拍沈师傅织缂丝的特写镜头。

她特意选了微距模式,镜头里,梭子穿过经线的瞬间、丝线交织的纹理、沈师傅指尖的老茧,都清晰可见。

“这些细节太珍贵了,”她一边拍一边说,“很多人只看到缂丝成品的美,却不知道背后要付出这么多功夫,我要把这些拍下来,让观众知道每一件缂丝作品都来之不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