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怎么感觉剧情全错了?(3 / 5)

加入书签

纳斯达克上市的某美国生发科技公司股价暴跌17%。

    王曜却没急着推出新品。他召集研发、法务、传播团队,定下一个原则:“S-CX1不单独作为卖点宣传,而是融入青蘅记‘四季养护’体系,强调长期调理而非速效承诺。”

    “这不是保守,是敬畏。”他在内部邮件中写道,“当我们掌握改变身体的能力时,更要学会克制。”

    就在S-CX1研究成果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的同时,另一场风波悄然酝酿。

    某财经自媒体发布长文《巴王神话背后的资本迷局》,质疑其“阳光计划”实际补贴金额远低于宣传,部分合作农户年收入增长数据涉嫌夸大,并附上几张模糊的田间照片,称“所谓生态种植实为普通林地”。

    文章一夜之间刷屏,虽未引发大规模抵制,但信任裂痕已然显现。

    王曜没有第一时间回应。他让万玉带队重返南江,带着第三方审计机构与独立记者同行。七天后,他们带回一部纪录片《张婆婆的账本》。

    镜头里,老人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一页页记录着过去五年每笔收入支出。摄像机推近,数字清晰可见:2019年总收入1.8万元,2023年已达8.6万元。合作社分红明细、电商订单截图、银行流水一一展示。老周也出镜了,打开手机里的农业保险APP,指着政府补贴到账通知说:“我们每亩地投保三百,政府补两百,你们说我们骗补?我们巴不得多查几次!”

    片子最后,是王曜蹲在张婆婆家灶台边吃午饭的画面。一碗糙米饭,一盘炒野菜,一碟自制豆豉。他夹起一筷子送入口中,笑着说:“这就是我想守护的味道。”

    视频发布后,原质疑文章作者公开道歉,承认信息未经核实。更多网友则开始自发发起“探访计划”,利用假期前往各地巴王合作基地,拍下真实见闻。

    而这场风波的最大收获,是王曜意识到:光有真相不够,还得让人“看得见真相的过程”。

    于是,他推动上线“阳光链”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流程溯源平台。从种子播种到成品出厂,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被加密上链,不可篡改。消费者扫码不仅能看视频直播,还能调取历史操作日志,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几分,哪位工人完成了哪道工序。

    有媒体评价:“这不是企业在做公关,而是在重建商业伦理的基础设施。”

    转眼进入盛夏。

    青蘅记首家线下体验店在上海武康路开业。没有剪彩,没有明星站台,门口只立了一块木牌:“请带一瓶旧洗发水来,换一杯草本茶。”

    店内设计极简:一面墙是动态投影的全国药材地图,指尖轻触便可了解某款产品的原料旅程;另一侧是“气味图书馆”,陈列着二十种核心草本的原始香气,顾客闭眼轻嗅,便能分辨出川芎的辛香、艾草的清苦、金银花的甘凉。

    最深处是一间“静思室”,墙上挂着一幅书法:“慢,才是快。”

    开业首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