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树典型(5 / 6)

加入书签

新报》的采风使,如果能在《乐府新报》上也刊登房山玻璃的报道,那一定能带火房山玻璃的销量。

    张纯正在学舍茶歇,今日是苏泽来国子监讲学的日子,茶歇期间也顺带答疑。

    国子监讲学是苏泽唯二不放松的事情,另外一件事是在东宫给小胖钧讲课。

    苏泽看来,朱俊棠、张纯这几个贡监生,都是进士的好苗子。

    官场上,又现实又不能太现实。

    苏泽这种,进士及第之前的老师,按照官场说法叫做塾师。

    一般来说,考上进士飞黄腾达后,和塾师就是场面上的关系了。

    而主持乡试贡试的座师,明明没有教过一堂课,却成了要侍奉的师父。

    但是塾师也看情况。

    苏泽、沈鲤这种,眼看着都是奔着阁部重臣去的,哪有弟子会不认的道理?

    张纯听说同乡来找自己,于是站起来向苏泽请假。

    “你说的这个同乡,就是参加吏科试,分到了房山县,在房山县兴办玻璃工坊的?”

    张纯没想到,自己闲聊时候谈及的同乡,竟然也能被苏泽记住。

    他感动的说道:

    “恩师竟然记得学生这位同乡?”

    苏泽说道:

    “请他进来,我想见见他。”

    “啊?”

    苏泽正愁没有新吏的典范,没想到今日讲学还有意外收获。

    张纯这位同乡,在房山兴产殖业,这不就是最好的新吏典范吗?

    再加上那个房山县令,苏泽记得他似乎是申时行的同年。

    如果房山县因为兴产殖业而商税大增,那也可以让皇帝和重臣们看到,新吏改革对商税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在其他地区也推广新吏改革。

    当然,要树立典型,这个典型也必须要自身足够硬。

    强行树立的典型一旦翻车,就会对政治信用产生毁灭性的后果,所以苏泽才提出来,要亲自见一见这个张明远。

    张纯来到国子监门房,找到了正在等待的张明远,对着他说道:

    “十三郎快点进来,苏翰林要见你。”

    “苏翰林,哪位苏翰林?”

    刚刚问出口,张明远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