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我儿(3 / 5)

加入书签

根依附于高乾、高昂兄弟,因此被一同排挤,在家忧虑而死,死后朝廷给魏兰根追谥为文宣。

魏恺是魏兰根的族子,之前在东魏做齐州长史做得好好的,齐国建立后让他去青州做长史又不愿意了,估计是想升官。

朝代更迭之时,官位往往会有着格差,曹魏时期,汉官就是比魏官的逼格高,曹操曾想让夏侯惇和自己一样做汉官、当汉臣,但夏侯惇是究极操粉,宁愿不做汉官而做魏官。

但到了齐国,是齐比魏高,就连魏朝的宗王进入齐朝,都要准例降爵,由王至公,怎么可能你一个魏朝的长史,进入齐国就做刺史了?

因此高洋直接免了魏恺,不想干有的是人干,“放其还家,永不收采”。

如今也适合被高殷拔擢出来使用,巨鹿魏氏身家干净,家族又和高昂一支有旧,正好高殷的府中还有个高敖曹的庶子,同样不属于任何一方,只属于高殷。

高昂的四弟高季式也于天保三年发病去世了,但高昂当初还留下一大群部曲,这帮人对高昂的忠诚难以想象,导致高欢到高洋都不得不把他们一个个逼死:刘孟和、刘叔宗死在东魏时期,东方老、李希光、裴英起都死在建康战场上。

不过李希光有族弟李子贡,王敬宝等少数残兵败将逃回了齐国,在淮南躲着,此时也可以被高殷招募,让高千里接手他父亲的老部下,进而为高殷二次效力。

再下来,是收编高湛的残部了。

封隆之是高欢时期的老臣,很早就投奔了高欢,帮助他消灭尔朱势力,其次子封子绘和三子封子绣是而今封氏的领军人物。

渤海封氏的地位比渤海高氏还要高一等,不仅是服膺儒学的大族,还掌握着相当强的乡党武装,高欢讨伐尔朱兆时,封隆之担任邺城留守,将三万降俘安置在不同州郡,封子绘参加韩陵之战、夏州之战以及两次玉璧之战,甚至是当初力劝高欢趁大胜直冲潼关、一统北方的谋臣;一家子都是人杰,不比高家差多少。

这样一个能文能武、十分强大的家族,同样受到高欢的忌惮,既用之,也暗地防范之,被外调到地方当州郡长官,帮东魏维护统治,也是赶他们出中央权力,同时让他们躲避一下勋贵们的嫉妒攻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