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选官(1 / 4)

古代王朝消灭一个敌国后,不可能将敌国文武全部换成本国之人。

一来,本国没有那么多的官员储备,二来,刚刚攻下城池,需要安抚人心,若全部更换,那么被攻占领土的军民会以为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之被驱逐出统治地位的旧势力心生不满、暗中跳动,就会演化为更激烈的反抗。

所以除非以劫掠为目的,大多数时候还是以拉拢本地士民为主,吞并和消化都需要时间,得到本地人的支持,建立统治的时间便能快速缩短,直到朝局稳固了,再开始清算旧国余孽,而那些有着人脉或者运气的旧国遗民,也通过这段宝贵的缓冲期,在新船上寻到了自己的位置。

高级官员是如此,底层的吏员便也同样,他们是潜在的人才库,愿意做实事的人才总是有着用的,在清算完一批上层士官、缺乏人才时,也会从他们之中提拔,因此无论王朝如何变幻,只要能继续做县长夫人,谁是县长,他们也无所谓。

而清浊之分,在魏齐又高于天堑,说是天龙人和牛马的政治隔离也不为过。

自晋代以降,高门华阀盘踞要津,由清官出身一直当清官,寒门庶姓则晋身无路,由浊官出身一直当浊官。

孝文帝改革,则制定了“九流三清”之准则,大抵规定了流内九品诸官,皆是门阀士族的起家官或迁转官,是为清官,无事而清闲,有禄而优厚,地位清要,迁擢迅捷;而九流之外,复为七等,这便是寒门庶姓充当的卑职,亦即浊官,事繁而任剧,禄寡而权轻,地位卑微,迁擢迟缓,如此便以皇权的威力和法律的形式,硬性规定以流内和流外做为清定士庶流品的分界线,从而正式制定了官职清浊。

流内九品为清官,那么三清,便是清上加清,是最高等的清官,也只有身份地位最高贵的鲜卑贵族和汉族高门四姓才能担任的官职。

这不只是皇权笼络这些重要士族的手段,也是这些士族的政治需求,士族绝不愿意降低身份,自沉浊流之列,直至如今的齐国,也仍是这番旧俗。

而包括郡守县令等官,虽然在九流之内,也仍不算是清官,毕竟有太多具体的俗务缠身,贵族子弟不愿远离京城,也不愿费心干这些破事,因此这些官员入浊也就不足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