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萨凡纳的飞行体验(2 / 6)
nbsp; “评审标准呢?”他问。
“第一条写着:**是否真正倾听过服务对象想要表达什么,而非我们认为他们需要什么。**”
两人沉默片刻,风吹过平台,掀起防尘布的一角,金属板在月光下泛着冷银色光泽,像沉睡中的脉搏。
“你说,”李静忽然转头看他,“如果有一天,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系统,所有剧场都配备多模态反馈装置,所有人都学会一点点手语……那时候,我们还需要‘光语社’吗?”
陈浩笑了:“当然需要。因为总会有新的孩子走进来,带着没人听过的频率。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永远准备好第一块振动板,第一节声音转化课,第一个愿意蹲下来问‘你想说什么’的大人。”
第二天清晨,一封邮件悄然抵达陈浩的邮箱。
发件人署名:**Dr.ElenaVogt,BerlinInstituteforInclusiveArts**。
标题写着:《关于“感官重构计划”的跨国联合提案邀请》。
正文只有短短几段,却让他读了整整十分钟。
>……贵团队所展现的并非技术革新,而是一场认知革命。我们提议启动“全球感官地图”项目,联合十个国家的特殊教育机构、艺术家与神经科学家,共同绘制一份“非听觉声景数据库”。
>每一片落叶的摩擦、每一次呼吸的震颤、每一双手拍击空气的波形,都将被记录、分类、共享。
>我们不再以“正常听力”为基准去衡量世界,而是承认:人类感知声音的方式,本应如语言一样多元。
>我们希望您担任中方首席协调人。若您同意,请回复一个音符。
附件里是一个音频文件。
陈浩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三秒钟后,一段极其微弱但清晰的震动传来??不是通过耳膜,而是直接作用于颅骨的低频信号。他闭上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初雪的夜晚,小满第一次赤脚踏上平台,心跳撞击传感器的瞬间。
那是《光语之环》的第一个音符。
他回了一个字:**“好。”**
三天后,国际快递送来了德国公司捐赠的二十套触觉反馈手套原型机。每一只手套内侧都刻着一行小字:“Forthosewhofeelthemusicbeforetheyhearit.”
林薇带着学生们在实验室拆箱测试。当第一只手套成功将手机里的儿歌声转化为掌心跳动的节奏时,小满突然伸手握住它,贴在胸口。
她用手语告诉林薇:“它在学我的心跳。”
那一刻,所有人屏住呼吸。
手套上的LED灯随着她的心律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