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家国论(4 / 4)

加入书签

唐太宗说过,这个故事,吾也曾向殿下讲过。”黄庭坚在惊谔之余,总算找了一个认同之点接上,有限地表示了对秦刚观点的接受。

这其实还是由于大宋时期士大夫们仍然具有朴素的“君权限制”的观念,虽然他们不愿意主动去想“皇帝如果过于荒唐与昏庸怎么办”的要命问题,但他们还是在“如何防止皇帝荒唐与昏庸的制度与方法”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与努力。

秦观与黄庭坚并非常人,他们极其敏锐地发现,将赵茂教育好,做好防止他昏庸与失职的前期准备,就不会落入秦刚方才所说的那种“臣民如何选择”的难题。

“殿下少年聪慧,将来必能以民为本,以国为重,以万民为已念,以天下为已任。承担起执政所言的种种责任,最终成为臣等誓死效忠之主!”秦观更进一步,将这样的观点说得更加地清晰与透彻。

“所以,殿下应该明白,骑术兵法、诗词文采、商贾经营、百工技艺,凡此诸多之识,穷极一人一生之力,难以研习其万分之一。为君主者,当明家国大义,当知道德根本。黄夫子以礼教之,并不是说,那些东西都不可学、不要学,而是让殿下的学生分清轻重先后,先学礼学,有闲睱时再学各类杂学。再有遗漏,自有臣属替补。”

这些话听在此时的赵茂耳中,也是似懂非懂,不过由于他对秦刚天然的信任,此时便眨着大眼睛,认真地说:“反正我是知道,老师是懂得最多的人,夫子是最有学问的人,只要你们一直在我身边,我就不再担心什么问题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殿下有仁君之德!臣等之幸也!”其实黄庭坚有心中,早已经隐隐地明白,一旦他们最终拥戴赵茂重夺大位,那秦刚必得从龙首功,再加上先帝遗诏,最终便就是不折不扣的新一代权臣。更不要说他在流求的这些时日,耳闻目睹这里的官员民众对于秦刚的尊从与仰慕,他从内心深处,也是无意去更改任何一点。

更何况,眼下的这位元符太子,拥有着无可辩驳的先皇正宗血脉,一旦条件成熟,那是有着极富号召力的即位正统性的。

这同样也是秦刚认为在此时最好的选择:如同白纸一般的赵茂,必须要让他拥有正确、健康的君主认识,再利用他去尽可能地争取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士人、大儒的支持与依附,他才有可能去面对此时在中原王朝,已经根深蒂固、狼狈勾结的赵佶蔡京一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