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大辽析家底(2 / 4)

加入书签

,可惜自身的收入却远远不能相比,好在他们本身花钱的地方不多,每年还都有大宋、西夏以及高丽等国的岁贡补贴,再加上各部在边境不时打草谷的劫掠行为,原先的日子算是勉强过得去。

耶律延禧一开始通过查处耶律乙辛,没收得到了一大笔钱,也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但是这些钱不可持续,现在又提出要扩充兵马编制。于是,不管是枢密院直管的宫帐兵,还是由各个部族自己维持的部族兵,都开始纷纷叫苦不迭,转而都开始向皇帝伸手要钱。

萧奉先告诉秦刚的真实数字,着实令人惊讶:貌似强大的辽国,除了直属皇帝直管的宫卫一万人以外,另外由北枢密院掌管的普通宫帐兵大约只有七万,眼下除了在五京各驻扎一万之外,剩下来的两万人被迫分拆成了零碎小队,分驻各个边关要隘之处。

而外人一直以为大辽还曾拥有的皮室兵、属珊兵、宫分军等精锐之兵,实际上只是宫帐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环境下的其他名字,正是这些名称的混乱使用,也会让人把这些本会一回事的诸多兵种数字加在一起,造成了大辽兵力雄厚的假像。

总体而言,宫帐兵就是由大辽统治者亲手挑选并掌控的精锐之师,他们直接由皇帝及朝廷供养,粮饷充足,装备精良,集中了大辽最主要的重骑兵,实际战斗力最强。但也正因如此,八万人已是当下大辽经济实力的承受上限了。

除此以外,便就是由契丹人各个部族自己负责供养的部族兵,他们用于保护部族自己的领地、人口及财产,也会在对外战争中跟随大辽皇帝出征。

部族兵都由各个部族自己供养,由于它关系到部族自身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同时在对外征战中也会遵循着“出力越多、收获越多”的原则。所以,大辽立国后的早期,契丹各部的部族军作用也很大。大大小小共五十多部之中,大部族能够拥兵数千,中小部族也多则千余、少则数百,整体加在一起,差不多也会有八万人左右。

这些部落族群都是辽国契丹人的核心力量,他们沿袭最初的部落联盟习惯,平时跟随部族四处放牧,护卫族群老少的平安。重要时期听从皇帝命令,聚集后随同出征。由于部族兵的武器装备都靠自备,他们多是轻骑兵,包括不少数量的弓骑兵,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

几百年发展下来,部族首领及贵族群体也在不可遏制地汉化,并逐渐迷恋上来自南方的各种奢靡生活方式。他们通过盘剥下层牧民、奴隶得来的财富,热衷于投入到更多的奢侈与精致生活中,而愿意供养更多部族兵的人则越来越少了。

天祚帝多次下令之后发现收效甚微,无奈之下,只能把眼光投向了南部新建州县的地方。这些地方集聚了大量的汉人、渤海人等非契丹族人。他们中相对会比较容易征集新兵,用于守卫本地、管理周边,甚至也可以应付周边的征战之事。他们便被称为京州兵,或者直接被称为汉兵、渤海兵等。

京州兵多依赖于地方,不会有充足的粮饷保障,甚至许多人都是被强行抓来服役。所以,京州兵的素质一般,装备普通,又缺少战马,多以步兵为主。而一旦上战场后,他们也多会表现为斗志缺乏、战斗力低下。唯一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廉,扩充方便。

京州兵发展最好的,是在西京、南京与东京三地,差不多每处超过了三万,总体也有十万出头的规模。

这样说起来,整个大辽的常备军,八万宫帐兵、八万部族兵与十万京州兵,共二十六万。所以,光从兵力人数来看,它们并比不过大宋眼下已超百万的禁军数量。

“当时在朝堂上争论,我叔叔曾明确指出,宫帐兵多用来保障陛下与五京,难以抽调聚集。而眼下要调动部族兵的话,还必须提前讲清楚条件,万一到了前线后打不起来,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