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兵临襄阳(二合一)(2 / 4)
在不行,还有山西、灵州盐运司生产的池盐。
清廷把盐价搞得这么贵,实在有点不应该。
要知道每个常干农活的壮汉每年至少要吃七八斤盐,老人、女人和小孩也要吃三四斤,六口之家一年就要吃二十几斤。
按二十两一担来算,每户光吃盐就要花四五两银子,按三十两来折算则更高。这样的盐价显然不是老百姓能承担得起的。
“盐价再高,也苦不到京师那些鞑子,也许他们从来没想过人不吃盐会死的问题吧。”
朱由榔长叹一声,给众将说起这种荒诞现象的成因。
禁海迁界已经推行两年多,清廷治下仅剩河东、山东、灵州三个盐司还能维持正常运转,吃得多,产得少,各省、各州府、各县,乃至各家各户逐渐吃光存盐是必然的,盐价暴涨是理所当然的事。
之前他撤销盐引制度,在海南鼓励商人开盐场,一度将盐价打到每担半两银子的超低价格。
朱由榔离开广东近一年后,随着广西逐渐放弃打压私盐,海南、广州的盐价又涨回到一两多。不用猜都知道,广西缺盐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可忽视的地步,孙延龄不想被老百姓推翻,只能对盐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湖广可以吃山东盐的问题,朱由榔又算了一笔账。
清廷现在占据南、北直隶、湖广、江浙等十一个半省份,控制人口高达八千多万。按平均每人每年吃四斤盐来算,一年就要吃掉三亿多斤。
河东、山东、灵州三个盐司能生产多少?满打满算,能满足两成需求就很不错了。
盐是人每天都必须要吃的东西,重要性堪比粮食,供给不足,价格必然上涨。
“那也涨不了那么多,”郝摇旗掰着手指算了一会,觉得按照这个说法,顶多也就涨个两三倍。
因为盐价贵了,老百姓可以少吃一些。你少一些,我少一些,缺口就不是那么大了。
“账不是这么算的,如果房山的盐价涨到三十两一担,你会少吃一些吗?”
“我……”
郝摇旗憋了半天,垂头丧气道:“回陛下,我不会。我一个人能吃多少,一年也就七八斤,二两银子末将总是出的起的。”
“那就对了。”
朱由榔指出,当盐、粮食这种必需品供给减少到一定程度,不是每个人少吃八成,让盐价涨两三倍,而是前面两成有钱的正常吃,后面八成穷人没得吃。
再加上长途运输增加的成本,价格最终会涨到穷人承受不起的地步。三十两不是尽头,也许四十两、五十两都有可能。
等八成穷人逐步饿死、病死,价格就自然回落了。
这种从人口数量考虑经济问题的方法别具一格,众将一想,也确实是这么一个道理。
无论盐价涨得多高,清军也没有减少部队的供给,否则谷城之战清兵就没有力气,仗也就不会打得那么辛苦了。
朱由榔还直言,他之前有考虑过彻底阻断私盐,让盐荒击垮清廷的想法,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
因为普通老百姓的忍耐力是很强的,缺盐缺到他们不得不集体起义的地步,估计得死上一两千万人。
这个方法太损阴德了,身为大明天子不能这么做。所以他现在反其道而行之,不断扩展私盐渠道,加大私盐供给,通过盐枭把食盐贩卖到老百姓手里去。
如此,就能击垮清廷的盐税收入,自己顺便赚上那么一点点。
这个思路很对众将的胃口,纷纷称颂天子仁德。
朱由榔趁热打铁,又提到扩大销售渠道的问题。
如果湖广总督张长庚同意的话,他打算用小船把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