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都察风雷二(2 / 4)

加入书签

不入流的乡野小贩,为避税赋,时有夹带私盐之举,下官已协同五城兵马司,于各城门要道严加缉查!成效…成效显着!”他同样将问题压缩到“小贩夹带私盐”的层面,并以“成效显着”一笔带过,仿佛京畿盐务固若金汤。

轮到仓场御史钱广禄,汇报更是简短有力,如同背书:“各仓场粮储充盈,防火防盗措施得当,账目清晰,下官每日巡查,不敢有丝毫懈怠,并无…并无疏漏!”

三位御史的汇报,如同经过精心排练的戏文,口径惊人地一致:问题有,但都是“小”问题,且已“处理妥当”,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整个议事厅的空气,仿佛被一层无形的油彩粉刷过,弥漫着浓重的粉饰太平与讳疾忌医的气息,令人窒息。

李崇山适时地捋了捋长须,脸上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带着长者般欣慰的笑容,温言补充道:“孤大人,您看,京畿道在周掌道与诸位御史同心戮力、夙夜匪懈之下,虽偶有微瑕,然大体清明,运转有序。大人初履新职,或可多熟悉些时日,待洞悉全局脉络,再行定夺施政方略,亦为稳妥。”这话语看似恭敬体贴,实则绵里藏针,是在不动声色地暗示穆之:现状很好,无需你来搅动风云,你这位新官,最好安分守己。

孤穆之脸上依旧挂着那抹极淡的笑容,眼神却骤然变得锐利如出鞘的寒刃,缓缓扫过厅内每一个人的面孔,那目光仿佛带着实质的重量,让被注视者心头一沉。他并未直接驳斥三人的汇报,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一直沉默如石的掌道御史周远山:“周掌道,你是京畿道主官,统揽全局。方才三位御史所言,你可有补充?对辖内情势,作何观感?”

周远山缓缓起身,动作沉稳,他面容方正,眼神古井无波,声音平缓得像一潭深水:“回孤大人,孙、赵、钱三位御史所言,皆属实情。京畿道事务,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能维持如今大体平稳之局面,实属不易。下官…下官以为,”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当务之急,确在于一个‘稳’字。不宜操之过急,以免举措失当,反生枝节,引发不必要的…动荡。”他态度看似不偏不倚,言辞圆滑如鹅卵石,既未直接反驳三位御史的“太平”奏报,又巧妙地呼应了李崇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核心论调,将自己稳稳地置于“老成持重”的位置上。

孤穆之心底冷笑更甚。这周远山,果然是李崇山一系的中坚,深谙“和光同尘”之道,在维持现状、压制异动上,早已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稳字当头…”孤穆之轻声重复着这四个字,指尖在冰冷的紫檀扶手上轻轻叩击了两下,发出“笃、笃”的轻响,在寂静的议事厅里异常清晰。他话锋陡然一转,如同平静水面骤然掷入巨石,目光瞬间变得无比锐利,直刺人心:“周掌道老成谋国之言,自有其理。不过,”他身体微微前倾,那股无形的威压陡然增强,“本官昨日翻阅旧卷,偶见一桩弹劾案,细究之下,发觉其与漕运似有千丝万缕之关联,今日正欲请诸位同僚一同参详,辨明其中蹊跷。”

他拿起案头那份早已备好的卷宗——正是昨日那份弹劾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勒索商户的奏章副本。“此案中,苦主之一,永定门外十里铺一带的商户,名为‘济世堂’药铺的东主,具状泣诉,不仅屡遭勒索钱财,更被勒令其所有大宗药材运输,必须绕开通惠河漕运码头!改走陆路,且指定经由十里铺转运!此事,”孤穆之的目光如两道冰冷的锁链,骤然锁定了脸色已开始发白的孙启明,“孙御史,你专司漕运监察,对此等异常运输路线之变更,以及其背后原委,可曾知晓?”

孙启明身体明显一颤,额角瞬间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在光线下闪着微光。他强撑着站直,声音却已带上了不易察觉的颤抖:“回…回孤大人!此事…下官…下官略有耳闻!但…但经初步查访,此乃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