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却也并非无懈可击。(1 / 3)

加入书签

    他的目光沉静,落在那些墨迹清晰的人名与事迹之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桌面。

    连日来,由王德亲自督领,动用了几条互不统属的暗线,对东宫所有可能与太子频繁接触,或是在近期行为有丝毫异常之人进行了缜密的探查。

    这份最新的密报,便是将筛选后的可疑之人及其查证结果呈报上来。

    他的眉头渐渐锁紧。

    名单上仍有二十余人,范围比之初时已大为缩小,但每一个名字背后附着的查证记录,都似乎指向一片迷雾。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可疑”之处,但细究其过往,又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否定他们是那“幕后高人”的铁证。

    他的目光在其中几个名字上停留片刻,随即移开。

    最终落在了“李逸尘”三字上。

    关于此子的记录颇为详尽。

    密探甚至设法接触到了其幼年开蒙的先生、少时同窗,乃至族中一些远亲。

    所有证言都指向一个结论。

    李逸尘,陇西李氏旁支子弟。

    李逸尘自幼读书,资质尚可,却绝称不上惊才绝艳,诗文平平,应对也算不得机敏,在族学中并不出众。

    其父李诠为了将其送入东宫伴读,几乎是倾尽家财,多方打点,才在三年之前为其谋得了这个许多旁支子弟眼中的“晋身之阶”。

    入东宫后,李逸尘行事低调,几乎不与人争,除了例行伴读,并无太多引人注目之举。

    密报中特别提到,与李逸尘情况类似者,东宫尚有数人。

    他们共同的特点便是,在与太子单独相处时,殿内并无第三人在侧,谈话内容无人知晓。

    这本身便是一种“可疑”。

    然而,对李逸尘过往一切能查到的言行、笔墨、交际进行彻查后,均未发现任何足以支撑其能献出“雪花盐”制法与“债券”之策的学识底蕴或特殊才能。

    一个年轻人,纵然有些心机,又岂能凭空掌握此等经世济民、甚至可动摇国本的学问?

    其父倾家荡产才将他送入东宫,若他真有这等本事,何须等到今日才展露?

    早该在族学、在科场、在任何一个能接触到权力的环节一鸣惊人了。

    李世民缓缓摇了摇头,将关于李逸尘的那几页纸轻轻拨到一旁,动作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否定。

    太年轻了,根基太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