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却也并非无懈可击。(2 / 3)
过往太清晰,也……太不可能。
他将此子从心中那份极短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名录上彻底划去。
这样的年轻人,或许是得了太子些许信任,能说上几句规劝或迎合的话。
但绝无可能是那个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高明一步步引向如今这般模样的幕后推手。
他的目光重新回到那份名单上,逐一审视其他被怀疑的对象。
有东宫詹事府的一位老成持重的少詹事,精于典章制度,但对经济庶务一窍不通,且其家族与盐铁从无瓜葛。
有太子身边一位掌管文书往来的舍人,文笔敏捷,却曾因在与人辩论时引用经典出错而闹过笑话,学识根基并非无懈可击。
还有一位是太子近日偶尔问及的弘文馆学士,以博闻强识著称。
但其所究乃是训诂考据,与这等机变权谋、理财之道相去甚远。
且此人性格迂阔,不谙世情,绝非能设下如此环环相扣之局的人。
每一个名字,后面都跟着类似的查证。
或是学识偏向不符,或是性格能力不匹配,或是过往经历中有明确的、证明其不可能是“高人”的事件。
这些人,看起来似乎都有那么一点“像”的缘由——或许是与太子单独奏对时间较长。
或许是近期所司职掌与东宫新政有些微关联。
或许仅仅是其家族背景有些复杂。
但深究下去,那一点点“像”便如阳光下的露水,迅速蒸发,只留下干涸的、真实的痕迹,证明他们并非所要寻找的目标。
李世民身体向后,靠在御座坚实的靠背上,微微阖上眼。
他感到一种罕见的疲惫,并非源于案牍劳形,而是源于一种掌控力受到挑战的挫败。
一个人的学识、能力、眼界,绝非一夕之间可以养成。
尤其是这等足以影响国策的奇谋伟略,必然有其积累和脉络可循。
纵是史上那些所谓“顿悟”的名士,其前期也必有深厚的积淀作为基础。
这幕后之人,既然有如此手段,在以往绝无可能籍籍无名,丝毫不露锋芒。
除非……他刻意隐藏了数十年,就为了等待辅佐太子?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随即被李世民自己否定。
这太过匪夷所思,也毫无必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