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秋闱放榜,万众瞩目!(1 / 4)

加入书签

第153章 秋闱放榜,万众瞩目!

秋闱已过前两场,唯余最后一场经义大考。

此刻,

夜色已深。

更深露重,万籁俱寂。

江南贡院内,金鳞灯盏高悬,烛火煌煌如昼,将朱漆廊柱映得流光溢彩。

刺史韦观澜端坐至公堂上,玄色官袍上的云雁补子在灯下泛着暗纹。

他指尖轻叩紫檀案几,沉吟良久,忽而提笔蘸墨,在雪浪纸上挥就考题:

[江南道秋闱,第三考题经义:]

[典出:《论语为政》]

[问:为政之要,首在得人。

昔太公垂钓渭水,周文王载归而周室兴;韩信乞食淮阴,萧何月下追而汉业强。

然今之选官,或拘门第,或限资历。

何以使野无遗贤,而朝多栋梁」

堂下众副考官们见主考官的这道经义考题,神色俱是一凛。

秋闱,乃是秀才进阶举人大考!

而中举者,将正式进入朝廷吏部典册,从此位列官阶,等待授予官身,成为县级官员。

刺史出此经义考题,就是为朝廷选官!

众所皆知,

大周圣朝立国之初,本以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取士两轨并行。

但世家门阀把持仕途,寒门俊杰难有进身之阶。

官场素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说,寒门士子仅为低级小官吏!

自当今陛下登基之后,彻底废黜九品中正制度,唯科举选官,不拘门第选人才。

从天授元年至今十五载。

——尤重提拔寒门士子,擢拔入仕,遍布州、县,渐入朝堂中枢。

而今,寒门士子在朝堂的占比,竟然高达一成!

门阀、世家的份额,下降至九成不足。

此举无疑如巨石投渊,激起滔天波澜。

皇亲外戚怒目切齿,勋贵世家恨入骨髓,暗里百般阻挠。

然依旧难挡,科举制下天下寒门士子如潮涌入,朝堂气象,为之一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各州、府、县考官们心领神会,每逢秋闱,经义、策论考题,几乎都会涉及“选贤任能”之道,将“世袭礼法”之论尽数扫入故纸堆中。

其中深意,昭然若揭——

陛下要的,是寒门俊杰的经世之才,而非世族纨绔的膏粱之论!

虽然他们这些考官,不少也是出自门阀、世家。

然,科举已经是国策,乃是大势所趋,非一姓一族可逆。

今陛下派遣刺史韦观澜坐镇江南道,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斩断江南世家的盘根错节,遴选江南寒门经世之才。

“秋闱第三场,开考——!”

“铛——!铛——!铛——!”

三声铜锣在贡院中荡开。

衙役们踏着整齐的官靴声,高举桐油浸过的考题板穿行于鳞次栉比的考舍之间。

朱漆题板在夜色中,像一柄柄出鞘的利剑。

考舍内早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桐油灯芯“毕剥”爆着灯,将上千士子青白的面孔,映照的阴晴不定。

有人指尖颤抖洇透宣纸,有人额角冷汗滴落砚台,更有人——

经过前两轮的淘汰,江南贡院内仅剩余最后一千名秀才,进行最后的一轮选拨。

中举者三百!

有人中第,则必有人黜落!

甲字二号考舍内,桐油灯“啪”地炸开一朵灯。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