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专家到来,前往松辽盆地(4 / 7)

加入书签

议桌前。

“黄总工,各位专家,发现地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西部斜坡带,具体坐标东经XXX度XX分XX秒,北纬XX度XX分XX秒。……”

他再次复述了发现当天的天气、行进路线、地表植被情况。

然后,他详细描述了最初引起他注意的土壤异常——那种不同于普通腐殖质的,刺鼻的臭鸡蛋混合沥青的浓烈气味。

他讲述了自己如何根据土壤颜色、湿度、颗粒感确定挖掘点,如何挖到半米深时铁锹触碰到粘稠物质,如何用手清理出那泛着五彩油光的黑色液体。

“基于现场观察到的油苗、伴生气味、以及生储盖组合的初步判断,”石毅的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我认为该渗出点并非孤立现象,其下方存在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构造性油藏的可能性极高。

油藏深度还需钻探验证。”他给出了一个范围,这是他几天来反复推算的结果。

当石毅说到构造性油藏时,黄总工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睛里,终于掠过一丝极其细微的波动。

他身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忍不住追问道:“石毅同志,你判断储集层为疏松砂岩,依据是什么?颗粒大小?胶结程度?你挖开的那个探坑,砂岩的孔隙度目测如何?”

“探坑西侧壁揭露的砂岩层,颗粒以中细砂为主,分选较好,用手捻搓,砂粒感明显,胶结物较少,质地较为疏松,”石毅不假思索地回答,“孔隙度目测估计在15%以上,具备较好的储集空间条件。渗油点正位于该砂岩层与下方页岩的接触面附近。”

“伴生气的气味,除了硫化氢,还有没有其他特征?比如……汽油味?或者更重的沥青味?”另一位专家紧接着发问。

“当时气味非常浓烈混杂,硫化氢的味道最为突出和刺鼻,”石毅回忆道,微微皱眉。

“但仔细分辨,浓烈的硫化氢之下,似乎还混合着一种……类似于劣质煤油燃烧后的焦糊味,至于典型的轻质油品气味或浓重沥青味,当时环境复杂,未能明确区分。”

问题一个接一个的砸向石毅。关于地层倾角的具体估算、附近区域可能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土壤中油渍的分布范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