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光刻机(2 / 5)

加入书签

>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汞灯发出的光,是一个混合光谱,包含多条特征谱线。其中,”木棍重重点在标注着“g-lie(436)”的位置,“这条波长436纳米的‘g线’,是我们目前最有可能利用的‘刻刀’。它的波长相对较长,对光学系统的精度要求,比更短的i线或深紫外光,要‘宽容’一些。”

石毅的讲解没有停留在空洞的概念上。他拿起一块早已准备好的普通玻璃片和一块系统兑换,边缘做了磨砂处理的石英玻璃样品。

“为什么必须是石英?”他问,同时示意钱师傅上前。“钱师傅,您是老光学,摸摸看,感受一下温度。”

钱师傅疑惑地伸手,刚触碰到普通玻璃片几秒钟,就感到明显的温热。而当他的手放在冰凉的石英玻璃样品上时,过了好一会儿,温度几乎没什么变化。

“石英!”石毅的声音提高,“它对g线乃至更短波长的紫外光,透明性远好于普通玻璃!更关键的是,它的热膨胀系数极低。”

他拿起木棍,模拟光线照射透镜,“汞灯功率巨大,普通玻璃透镜会被加热变形,光线聚焦点就会跑偏、模糊。

就像用烧红的铁片去雕花,怎么可能精准?石英透镜,就是保证我们的‘刻刀’在长时间工作时,刀尖始终稳定、锐利的关键。”

他看向钱师傅,“钱师傅,这透镜的研磨、抛光、检测,是硬骨头,更是命门。有没有信心啃下来?”

钱师傅看着图纸上那近乎苛刻的精度要求(λ/10),又摸了摸手中冰凉的石英样品,一咬牙,脸上的皱纹都绷紧了:“石厂长,只要给俺时间,给俺找最好的研磨料,俺老钱……豁出这双眼,也把它磨出来。”

石毅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木棍随即移向光学系统中的另一个关键部件——掩膜板固定架和晶圆承片台。“这里,是‘照相’时放‘底片’(掩膜板)和‘相纸’(涂胶晶圆)的地方。精度要求,是这台机器成败的另一个命门。”他的木棍指向图纸上标注着“±0.5μ对准精度”和“平面度lt;1μ”的位置。

“0.5微米?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陈工失声叫道,旁边的赵红军和孙铁蛋脸色更白了。

“对,就是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石毅的声音很是严肃,“图案从掩膜板转移到晶圆上,两层必须严丝合缝,错开一丝,整个电路就废了。

这要求承片台和掩膜板支架在移动、定位时,必须像最精密的钟表,像最稳定的磐石。”他的木棍指向图纸上复杂的丝杠、导轨、弹簧消隙结构、手动微调旋钮的设计图。“这些结构,就是保证‘磐石’不动的筋骨。

红军师傅,铁蛋师傅,你们要做的,就是用最好的钢料,用你们那精炼的手上功夫,把这些零件分毫不差地加工出来,装配起来。每一刀车下去,每一锉磨出来,心里都得想着那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

赵红军和孙铁蛋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燃烧的火苗和沉重的压力。赵红军猛地一拍胸脯:“厂长,俺们的手艺是厂里练出来的,是给枪炮零件较过劲的

精度就是战士的命这活,俺们接了。做不好,不用厂长开口,俺们自己把吃饭的家伙什砸了。”

石毅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或激动、或凝重、或决然的面孔,最后落在那叠厚重的图纸上。

“同志们,”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图纸就在这里。它不是天书,是路标。它告诉我们目标在哪里,也告诉了我们路上有哪些沟坎。

我们要做的,就是集合我们所有的智慧、经验和……这双手。”他猛地举起自己的右手,骨节分明,“用最笨的办法,最实的功夫,把这条路,从图纸上,一寸一寸地,凿出来。

这台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