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光刻机(3 / 5)

加入书签

器,就是我们在这片硅基荒漠上,打出的第一口井。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能用自己的手,造出最精密的‘眼睛’!”

“干!”

“豁出去了!”

“拼了!”

仓库里,众人压抑已久的决心和热血被瞬间点燃,汇成一片低沉的吼声,盖过了窗外的雨声。

光刻机工坊的战斗,在一种近乎悲壮的激情中打响了。图纸被小心翼翼地按部件拆解、复制,分发到各个负责人手中。

巨大的仓库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域:重型铸造区堆满了等待浇注的砂型和通红的铁水。

精密机加区,赵红军和孙铁蛋带着挑选出的精兵强将,围着几台厂里最好的(但在图纸要求面前仍显力不从心)车床、铣床、磨床,全神贯注,每一次进刀都屏住呼吸,每一次测量都反复核对,锉刀和刮刀在零件表面发出令人牙酸的细微声响。

在相对安静的光学区一角,钱师傅带着两个年轻徒弟,搭起了一个简陋的隔音防尘棚,里面点着昏暗的灯光。

巨大的铸铁研磨盘缓缓旋转,上面覆盖着不同目数的金刚砂。钱师傅佝偻着腰,双眼因为长时间极度专注而布满血丝,双手稳稳地控制着一块被沥青粘在磨具上的石英透镜毛坯,进行着极其缓慢的粗磨、细磨、精磨……

研磨液混合着金刚砂的刺鼻气味弥漫在小小的空间里。检测用的样板规和简易干涉仪摆在一旁,每一次阶段性检测都如同一次审判。

石毅的身影几乎钉在了工坊。他不再仅仅是讲解者,更是最忙碌的协调者、最苛刻的质检员、随时出现的救火队员。

哪里遇到了卡点,哪里出现了加工偏差,他立刻就会出现,或是翻看图纸寻找替代方案,或是亲自上手示范一个关键操作,或是用更形象的方式再次讲解某个结构的原理和为何精度如此重要。

“陈工,这个铸铁基座的内部加强筋,图纸要求是‘工’字型截面,为什么做成了简单的‘一’字型?”石毅的声音不高,却让负责铸造区的陈工额头瞬间冒汗。

“厂……厂长,工字型砂芯太难做了,强度怕不够,一浇就断……我们想着,加厚一点,效果可能……”

“可能?”石毅打断他,指着图纸上的应力分析示意图,“基座是整个机器的根基,它要抵抗各种微小的震动,保证上面精密的光学系统和承片台稳如泰山。

工字型截面在同等重量下,抗弯扭能力是简单加厚的数倍,震动传递过去,上面0.5微米的对准精度就是笑话。

重做!砂芯强度不够?想办法!用铁丝网加固芯骨,用更好的粘结剂,必须严格按照图纸来。”

在精密装配区,孙铁蛋正带着人安装样品台的滑动导轨。几根加工好的精密导轨和滑块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装配要求是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时,手感必须顺滑均匀,无任何卡滞或间隙感。孙铁蛋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滑块推入导轨槽。

“嗤……”一声极其轻微,几乎难以察觉的摩擦声响起。旁边负责记录的年轻技术员刚要记录合格,石毅的手按在了滑块上。

“等等。”他示意孙铁蛋松开手,自己用极其轻柔的力道前后推动滑块。几次之后,他眉头微蹙。“右后角,在行程中段,有极其微弱的阻滞感。像沙子里有一颗肉眼看不见的硬粒。”

孙铁蛋脸色一变,立刻凑过来,用最细腻的手指肚感受,额头青筋都绷了起来。

他拿起高倍放大镜,对着导轨和滑块的接触面一寸寸检查,又用最精密的千分表测量导轨的直线度。

终于,在导轨中段一个极其微小的区域,发现了一道比头发丝还细,几乎无法测量的轻微划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