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太阳初啼了(3 / 6)

加入书签

克真空室最终达到了惊人的10^-7Pa的极高真空度,满足了等离子体运行的先决条件。这意味着,“金乌”的“腔体”足够干净,足以容纳那娇贵而暴烈的“太阳之火”。

紧接着,初级电源系统和脉冲飞轮发电机组调试成功,能够提供磁体充电和加热系统所需的瞬间巨大功率。

控制系统的联调最为繁琐。数以万计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需要逐一校验,确保数据采集准确,指令传达无误。

控制大厅里,程序员和工程师们日夜不停地编写、调试着代码,模拟着各种运行工况和故障处理预案。大屏幕上,虚拟的“金乌”装置一次次地启动、运行、停止,寻找着可能存在的逻辑错误。

最大的挑战,来自低温系统与磁体系统的联调。

这是将“金乌”核心——超导磁体“激活”的关键一步。必须将重达数百吨的磁体线圈,从室温一步步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269°C,4.2K)的液氦温度,使其进入超导状态,同时还要保证整个降温过程均匀、缓慢,避免因热应力导致材料损坏。

大连和开封攻关组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才成功的大型氦制冷机,发出了低沉的轰鸣。

液氮预冷、氦气膨胀制冷…复杂的流程一步步启动。庞大的低温管道系统开始向杜瓦容器内的磁体线圈输送极寒的液体。

监控屏幕上,温度曲线开始缓慢而坚定地下降。-100°C…-200°C…降温过程持续了数十个小时。

所有相关人员都守在控制台前,紧紧盯着温度和应力监测数据,大气都不敢喘。石毅、钱伟、赵工等人更是寸步不离。

当温度终于稳定在4.2K时,控制室内响起一阵压抑的掌声。第一步成功了。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超导性能测试。

电源系统开始向冷却到位的CS线圈缓慢注入直流电流。电流值一点一点爬升,监控着线圈两端电压的仪表始终保持着零值——这是超导态的标志。

1000安培…5000安培…10000安培…电流值逐渐接近设计临界值。控制室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钱伟教授紧紧抓着桌沿,手指关节发白。

当电流最终达到并略微超过设计临界电流值(例如:15kA),而线圈两端电压依然为零,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稳定运行后,巨大的欢呼声终于再次爆发。

“成功了!超导态达到设计指标!”

“我们成功了!”

这意味着,“金乌”拥有了能够束缚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的“强磁场牢笼”。

有了CS线圈的成功经验,TF线圈和PF线圈的超导测试也相继顺利完成。

“金乌”的心脏和神经网络,被成功激活。

全场集成联调随即展开。真空、冷却、磁体、电源、控制…所有系统第一次真正联动起来。

模拟实验流程启动:抽真空、磁体冷却、磁场建立、维持、然后安全关闭、复温…

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了多次,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有时候是控制逻辑的一个小bug,导致某个阀门开启顺序错误。

有时候是冷却回路的一个微小泄漏,需要紧急修补。

有时候是磁场测量信号受到干扰,需要重新屏蔽…

每一次故障,都意味着紧张的排查和通宵的修复。石毅的指挥部成了最高效的故障处理中心,他总是能最快地调集资源,做出判断。整个团队如同一个经过千锤百炼的机体,应对危机的速度越来越快,配合越来越默契。

全场集成联调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