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太阳的应用,空军:太空的军队(1 / 3)
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成功的兴奋感,如同强心针,注入了“金乌”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但那转瞬即逝的四十秒光芒,更像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序章,指明了方向,也暴露了通往真正“太阳”之路的漫长与艰险。
接下来的日子,鹰嘴崖基地进入了更加枯燥的深度研发和性能提升阶段。
在石毅的宏观指导和全体科研人员基于海量实验数据的微观优化下,“金乌”装置以惊人的速度迭代进化。
约束时间从四十秒,稳步提升到一百秒、……每一次时间的延长,都意味着对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效的控制。
钱伟教授团队的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不断印证、修正,变得愈发精准。
等离子体参数节节攀升。离子温度突破五千万摄氏度、一亿摄氏度、直奔设计的一点五亿摄氏度大关。
密度、能量约束时间(τ_E)等关键参数同样向着“点火”三重积的目标稳步迈进。
每一次参数突破的背后,是磁约束位形的优化、加热功率的提升、以及第一壁材料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精细调控。
吴老领导的材料团队功不可没。基于“金乌”资料和无数次失败总结出的“炎阳-III”型复合材料终于实现了小批量稳定生产,其抗辐射、抗热负荷、低氚滞留性能远超初期版本,为长时间高参数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能源增益因子(Q值)这个最终衡量聚变能源可行性的指标,也从最初的远小于1(能量净消耗),艰难地爬升,逐渐逼近Q=1的盈亏平衡点,并最终,在一个被严格保密的、代号“黎明”的实验日中,历史性地实现了Q=1.5的持续能量增益。
这意味着,“金乌”装置产生的聚变能,首次超过了为维持反应所投入的外部加热能量。
虽然距离商业化发电所需的Qap;gt;10乃至更高还有很长的路,但这无疑是划时代的突破。
它雄辩地证明: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净能源输出的方式,在科学和工程上是完全可行的。
消息被严格封锁在极小的核心圈内,但参与实验的人们相拥而泣,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亲手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能源增益的实现,使得另一个梦想照进现实——发电示范。
一座小型实验性的热交换与发电模块被迅速加装到“金乌”装置上。
聚变产生的高能中子流撞击包层,产生热量,加热液态锂铅回路,继而通过蒸汽发生器驱动一台紧凑的汽轮发电机组。
并网发电的那一刻悄无声息,但控制大厅的屏幕上,“‘金乌’示范堆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当前输出功率:“9000万千瓦”的字样。
这9000万千瓦是什么概念,是全国发电量的数倍,而且它发出的每一度电,都并非来自燃烧的化石燃料,也并非来自裂变的放射性元素,而是来自模拟太阳的光辉,清洁、本质安全、近乎无限。
……
数月后,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聂首长亲自带队,总装、科工委、以及军方各重要部门的负责人,包括石毅那位身居空军要职的大舅哥周震南,悉数到场。
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领导们深入地下洞库,亲眼目睹了那庞大而精密的“金乌”装置在低功率模式下稳定运行,听着石毅清晰地汇报各项突破性参数和发电示范成果。
即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首长们,站在那蕴含着星辰之力的巨型装置面前,感受着脚下传来的微弱嗡鸣,看着屏幕上那些超越时代的数据,也难以抑制内心的震撼与激动。
“好啊!好啊!”聂首长连连点头,花白的头发在洞库的灯光下熠熠生辉,“石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