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初步合作,快速发展(5 / 8)

加入书签

数字。按照与怜星宫主的约定,七成收益归属移花宫,但剩下的三成,对于平安县来说,依然是笔巨大的财富。

石毅谨慎地处理着这些盐。他并未完全依赖钱老板那一支商队,而是通过李福等人,又暗中联系了两支背景相对简单、注重信誉的边境他国小商队,采取轮换、小批量、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

交换的物资种类也更加丰富:除了粮食、布匹、铁器这三样基础物资,还增加了耕牛、农具、药材、甚至是一些书籍和纸墨。他深知,长远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知识的传播。

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涌入,首先惠及的是县衙直属的工程队和盐工。

他们的伙食标准大大提高,从稀粥咸菜变成了能吃饱的干饭,偶尔还能见到一点油腥。

石毅兑现承诺,给所有出力者发放了工钱(以粮食和布匹折算),虽然微薄,但足以让他们的家人也能吃上饱饭。

这一举措,极大地凝聚了人心,百姓对石县令的拥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跟着石大人有饭吃”成了平安县最朴实也最坚定的信念。

有了人力物力基础,石毅开始全面推进他的治理计划。

水利与农业改良方面:最初那五亩水利试验田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引水冲洗,虽然效果尚需时间检验,但至少是一个开始。

石毅下令扩大试验范围,又开辟了二十亩盐碱程度不同的土地,分别采用不同的冲洗频率和方式,并同步进行耐盐作物的试种。

他从商队换来的豆类、高粱等耐贫瘠作物种子,以及本地采集的碱蓬等植物,被小心翼翼地播种下去。

同时,县城内外的排水沟渠得到了彻底的疏浚,原本泥泞不堪的道路被碎石和沙土夯实平整,整个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民生与教育方面:石毅用换来的布匹,组织县里的妇女成立了缝纫组,为孤寡老人和孩童制作冬衣。

他还清理出县衙旁边一间废弃的祠堂,简单修缮后,挂上了“蒙学堂”的牌子。

他亲自担任先生,教材是他凭借记忆默写的一些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片段)和基础的算术知识。

学生不收束脩,反而每日提供一顿午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