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三招之约(2 / 5)
千里之外的洛京街头,一个孩童捡起一张飘落的纸页,上面写着半首《守灯谣》。他好奇地哼唱起来:
>“一盏灯,照幽冥,
>一人行,踏血径,
>不惧死,只怕忘,
>灯由心续,魂不归故里……”
歌声稚嫩,却引来巷口老妇驻足。她猛地捂住嘴,眼中涌出泪水:“我想起来了……我是白璃的妹妹……我替她藏过第七盏灯油……”
又是一道光闪。
江南某座孤庙之中,供奉着一尊无名神像。香火断绝已久,蛛网密布。忽然间,神像眼角滑下一滴树脂般的泪,随即整尊石像龟裂,轰然倒塌。尘埃散尽后,露出一具干尸,怀中抱着一本焦黑的手札。拾荒少年胆怯上前,翻开第一页,只见歪斜字迹写道:
>“吾名周临川,永徽三年任户部主事。
>那日紫宸殿外血流成渠,皇帝签下血契,换百年太平。
>我写下这份证词,藏于此处。若有人见之,请告诉世人??
>太平,是用一万两千三百六十七个名字换来的。
>一个都不能少。”
少年不懂永徽何年,也不知紫宸何处,但他记住了那个数字。他将手札抱在怀里,走向市集,嘴里反复默念:“一万两千三百六十七……一万两千三百六十七……”
同一时刻,北境边关,一位老兵在戍楼值夜。寒风吹动旗幡,忽然有一片碎帛飞入他掌心。那是半截战旗,绣着残缺的“静”字。他怔怔看着,脑海中炸开一声呐喊??
“冲啊!为了记住的人!为了没被烧掉的名字!”
他猛然站起,拔剑指向北方苍穹:“老子叫秦烈!大周静言堂第三营斥候官!我没死!我没忘!”
周边将士纷纷惊醒,有人嗤笑,有人怒骂,可当第二片旗帜飘来,第三个人开始嘶吼自己的真名时,整座军营陷入了诡异的寂静。
然后,是一声接一声的报号。
“我叫赵文渊!曾为史馆编修!”
“我叫柳含烟!洛京女子学堂教习!”
“我叫韩九郎!卖唱街头,唱过《守灯谣》!”
声音如潮水般蔓延,一夜之间,三十七座城池亮起了灯火。不是官府许可的灯笼,而是百姓自发点燃的烛火、篝火、油灯。他们在院中摆出牌位,写上陌生又熟悉的名字;他们在墙上刻下被删改的诗句;他们把孩子搂在怀中,低声讲述祖辈如何抗争、如何死去、如何被抹去。
而这一切,都被东海之上的一艘楼船尽收眼底。
船头立着一名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