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再遇崔浩(2 / 4)
南海前往西方的人数和航海路线都有所增加,直航能力也有所加强,形成了南海交通发展和繁荣的局面,并表现出了取代陆路交通地位的趋势。较之前代,唐朝人对非洲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和准确。与此同时,唐朝通过黄海和东海海域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交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唐代载籍的非洲国家甘棠、殊奈等国。但甘棠国在贞观十年(636年)就向唐朝入贡,据载,甘棠在“大海南”,今人认为应在“非洲东海岸”。殊奈国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余日”,被史家目为“绝远”之地,殊奈国自古未通中国,在贞观二年(628年)十月,首次遣使唐朝。想到非洲,李泰就有了打其占全球七或八成的钻石的主意,可惜,唐朝时期,这类手工业怕是还达不到要求吧。
而对于造船方面,隋开皇年间,就有了五牙、黄龙、平乘、舴艋等规格不同、用途各异的战船。唐代造船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唐兵船有楼船、蒙冲、战舰、走舸、游艇等,其中一种名“海鹘”的战船,“头低尾高,前大后,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翅。其船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稳定性较前大大增加,航海性能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唐人李皋还设计了由转轮驱动的车船,“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
对外的海上贸易,阿拉伯半岛的香料之都——马斯喀特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大要,因为香料乃是作为唐代海上对外贸易重要进口物。陶瓷器也是唐代海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品,在西亚等地区非常受欢迎,这也是李泰能轻易得到来自阿拉伯内部消息的来源之一。当然,唐三彩在波斯等地被发掘大量和扬州出土大量波斯陶器都预示着双方的贸易交流甚广。
他李泰不但要加强船只战舰,还要在对外交流上下手,不仅是对东南亚、南亚,还有西亚等地,更甚者,与欧洲交流,他要通过商业贸易,更加促进大唐文明的开元化
回到大都督府,李泰却见到了意外之人,但却很快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