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从赛场风暴到裁判哨声》 1(1 / 7)
叶安诺的裁判进阶之路(1-3月)
一月:休假与计划制定
青岛的一月总带着海雾的湿润,叶安诺推开阳台门时,冷冽的空气裹着咸腥气扑面而来。她深吸一口气,看着楼下公园里晨练的老人挥舞太极剑,忽然想起巴黎奥运村的清晨——同样是薄雾弥漫,只是耳边换成了各国语言的加油声。行李箱被推到墙角,蓝色幸运手绳在腕间磨出浅淡的印记,她对着镜子扯了扯高马尾,转身走向厨房。
“爸,你这图纸上的受力分析,能不能借我参考下?”叶安诺扒着门框,看着叶易年在电脑上绘制体育馆结构图。父亲推了推眼镜,调出三维模型:“看这个穹顶的承重曲线了吗?和你发球时的手腕发力轨迹很像。”他忽然停顿,笔尖在图纸上敲了敲,“说到这个,你妈昨天还念叨,说你真要去考那个蓝牌裁判?”
餐桌旁,苏瑶正把刚蒸好的海鲜拼盘端上桌,虾壳上的水珠滚落在白瓷盘里,像极了乒乓球落地的弧度。“小诺,不是妈泼冷水,你刚拿了奥运冠军,正是打球的黄金期。”她剥着虾壳,语气里带着担忧,“当裁判可不是站着看球那么简单。”叶安诺夹起一只扇贝,忽然笑了:“妈,你忘了我大学考国家级裁判证时,笔试是全省第一?再说,懂规则的运动员,才能少走弯路。”
海风穿过客厅的落地窗,掀起窗帘的一角。叶安诺打开手机,翻出和乒协张主任的聊天记录,屏幕上“9月洛桑考核”的字样格外醒目。她忽然想起十年前,在青岛少年宫练球时,因为发球高度不够被裁判警告,当时哭着跑回家,是父亲用直尺量着球台,告诉她“规则不是束缚,是让比赛更公平的尺子”。
正月初八的上午,国家乒协办公楼的走廊里还留着年味。张主任推开办公室门,就看见叶安诺坐在沙发上,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你这准备工作,比打世乒赛还认真。”他笑着递过一杯茶,指着茶几上的文件,“这是近三年蓝牌裁判的考核大纲,笔试占40%,英语口试20%,临场执裁40%。”
叶安诺的指尖划过“英语口试”字样,忽然想起大学时为了看懂英文规则,抱着字典逐字翻译的日子。“张主任,我想先从国内赛事做起。”她抬头时,阳光刚好落在她的蓝色手绳上,“3月的全国青少年锦标赛,能给我安排个副裁判的位置吗?”张主任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见过的年轻版邓亚萍:“没问题,但你要记住,穿上裁判服,就不能再把自己当世界冠军。”
离开乒协时,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孙颖莎发来一段视频,是她在训练馆模仿叶安诺发球的样子,配文:“等你当裁判了,可得对我手下留情!”叶安诺笑着回了个“敲打”的表情,转身走进地铁站。车厢里,她打开备忘录,开始列计划:周一、三、五早六点到八点研读英文规则,周二、四晚上分析经典案例,周末去省队观摩裁判实践。
回到训练基地的宿舍,陈梦正坐在她的书桌前翻看着《IttF手册》。“没想到你还真把这书带回来了。”陈梦指着夹在书里的书签,那是枚巴黎奥运会的纪念徽章,“我当年考裁判证时,光记那些手势就记了半个月。”叶安诺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盒子,打开后里面是各式各样的裁判哨子:“这些是我收集的,从小学时的塑料哨到现在的专业裁判哨。”
窗外的路灯亮起来时,叶安诺已经在日历上标出了重要节点:3月国内执裁实践,6月英语强化训练,9月奔赴洛桑。她摸了摸手腕上的蓝手绳,想起出征巴黎前,母亲把这根手绳系在她腕上时说的话:“不管是打球还是当裁判,守住初心比什么都重要。”
二月:规则深度研习与案例分析
凌晨五点半,训练基地的走廊里还只有保洁阿姨的拖把声。叶
↑返回顶部↑